“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师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焕亮 平英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本节课学生运用周期律知识完成、改编典型例题,交流改编成果,自主复习周期律知识,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思维的冲撞、渗透、磨合,带领学生进入理解和感悟的空间,促使学生学会跳出题海,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精神。
2、教学容分析 元素周期律专题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容。它的教学容主要包括(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和应用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学习中学无机化学的理论指导。高三对于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能力的要求高于高一、高二的水平,它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律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题型,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技巧,同时能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
“元素周期律专题”分2个课时完成。 第1课时:重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第2课时: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解决问题
3、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结构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是很高,但沟通能力强、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信息素养分析: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审读能力不是很全面。遗漏信息、误读信息是学生完成习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学习需要分析:从短期目标高考分析,进入高三的学生高考意识比较强,需要强化高考题,强化高考题中的热点问题,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长期目标个人的长远发展分析他们需要提高表达、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心理分析:学生进入高三后,既想跳出题海,又不敢跳出题海。忙于做完题,做很多题而不是清清楚楚去做一道题,做到举一反三。
4、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有关数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等)的关系。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设计选项、改编例题中,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重组,培养了学生知识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发展性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所给典型例题,学生自主设计选项,改变例题,进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重组和考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建立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设计成果,一方面促进思维的冲撞、渗透、磨合。另一方面也带领学生进入理解和感悟的空间。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元素周期律知识是高考的热点,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它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学好了元素周期律知识,学生不仅能在高考中受益,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化学素养,掌握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理论。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难点:学生信息的审读能力和自主复习能力的有效培养 通过合理设计信息,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元素,并完成选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通过学生改编习题、自主设计选项,建立元素周期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跳出题海,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
5、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通过提供一道典型例题,学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接着通过立体投影展示各个学生完成的学案,进行资源共享、交流。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利用一道典型例题,让学生对这一道题进行改编,促使学生自主进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复习和应用,从而构建元素周期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跳出题海,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通过提供表格,让学生筛选信息、处理数据,完成例题,从而巩固周期律基础知识。接着提出问题:如何重新设计选项、改编例题,并写出自己设计选项所考查的对应知识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最后学生互评、补充,激发思维的火花,完善知识体系。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1 引入
[创设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 如何寻找新的农药 载人飞船供氧剂成分推断 聆听、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环节2 分析材料 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推断元素,并说明自己的分析过程。 学生观察表格中所给信息、分析数据。 运用周期表知识来设计选项,促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元素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环节3 改编例题 善于倾听,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通过回顾元素递变性、相似性及进行知识迁移预测未知元素性质。根据这些知识点,设计选项,并展示。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周期律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4 学生互评,互相补充
及时进行点评和引导学生有序归纳总结知识体系 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提供开放性的课堂文化,激发学生的智慧
环节5 教师小结 完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要学会跳出题海,深层剖析、挖掘经典题的涵,从中完善知识体系,掌握新的复习方法
使学生系统掌握
识;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总结出方法、规律,提高解题能力。
6、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共从4个方面设计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学案反馈、纸笔测试、课后咨询。 问卷调查:85%的学生比较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85%的学生认为自己较好的掌握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但6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解题能力没有得到大的提升。40%认为这节课教学有助于其跳出题海。学生积极发言,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巩固了知识并提升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建立了较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学案反馈: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走,但独立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知识存储零乱。
纸笔测试:通过几次测验,元素周期律知识正答率都在80%以上。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较好。周期律考查往往结合元素化合物及物质结构等知识考查。学生容易在知识结合点丢分。
课后咨询:学生比较满意这节课教学方式,但个别学生习惯老师整理知识,自己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认为自己收获不大。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最后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7、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通过问卷调查,90%的学生比较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85%的学生认为自己较好的掌握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但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解题能力得到大的提升。40%认为这节课教学有助于其跳出题海。 2.通过学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能够跟着老师思路走,但独立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知识存储零乱。在完成本节课教学后学生知识存储有序,建立了较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3.通过几次测验,元素周期律知识正答率都在80%以上。学生掌握该知识点较好。 4.课后咨询:学生比较满意这节课的教学方式,认为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得很轻松,也有所收获。
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位置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对材料进行分析,重新设计选项,改编例题过程中,既跳出题海又挖掘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分享彼此的设计成果过程中,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团结协作、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文化
改进之处: 整节课理论知识的运用较多,与生活生产联系较少。在设计选项时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没有在这方面展开。元素周期律对与生活生产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
附一:学案 学案 材料: 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最高正化合价及负化合价见下表 元素代号 L M Q R T 原子半径/nm 0.160 0.089 0.143 0.102 0.074 化合价 +2 +2 +3 +6,-2 -2
据此可推断元素:L_______; M________; Q_______; R_______; T________; 设计选项: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L、M的单质与稀盐酸反应速率LB.Q、T两元素间可形成两性化合物 C.R、T两元素的氢化物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D.L、R两元素的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可能相等 分析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元素周期律什么知识: A 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 要求: (1)如何重新设计选项,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其他相关知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