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材料最终版
P 静态介电常数与极化强度P的关系为: 0 E
相对介电常数 ε
r
(有时用κ 或K表示)
r / 0
其中ε 是指介质的绝对介电常数, 而0 是指真空介电常数 8.85×10-12 F/m
动态介电常数 实际上,介电常数并不是一个不变 的数,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介电常数也不相同。在交 变电场作用下,介质的介电常数是复数,虚数部分反 映了介质的损耗)。
b . 离子极化
c. 偶极子极化
d. 空间电荷极化 无电场时 施加电场时
离子极化:离子化合物是由正负离子按照一定堆积方式形成的, 正负离子之间依靠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 没有平动和转动,只有振动,粒子间距离虽有微动,但其方向和 大小都是随机的。因此,整体上正电和负电重心是重合在一起的, 保持电中性。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离子分别沿着不同电场方向 a . 电子极化 取向,趋向于与外电场一致的方向,产生的极化称作离子极化。
介电材料的特征值 电极化:在电场作用下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电偶极矩的现象 在电场作用下,介电材料产生电偶极矩μ
E
电场E
α为分子极化率
电介质的极化有3种主要基本过程,即:
材料中原子核外电子云畸变产生的电子极化;
分子中正、负离子相对位移造成的离子极化;
分子固有电矩在外电场作用下转动导致的转向极化。
可以说,介电材料的电学性质是通 过外界作用,其中包括电场、应力、温度等 来实现的,相应形成介电晶体、压电晶体、 热释电晶体和铁电晶体,并且依次后者属于 前者的大类,其共性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极 化。这几类材料的属于关系如右图所示。
1.1 介电材料(电介质)
介电材料又称电介质,是以电极化为特征的材料, 是电的绝缘材料。 分类:气体、液体、固体三大类。 气体:天然电介质:空气 非极性电介质:N2, He, O2, H2, CH4等 极性电介质:HCl, NO 液体:非极性:苯,CCl4 弱极性:汽油,煤油,变压器油 极性:乙醇,水 固体:非极性:金刚石、硫磺,聚四氟乙烯 极性:晶体,聚氯乙烯
1.3 几个物理量
介电常数:表征介质在外电场作用下极化程度的 物理量,介电常数代表了电介质的极化程度,也就是 对电荷的束缚能力,介电常数越大,对电荷的束缚能 力越强。用ε 表示 ,其单位是F·m-1。
介电常数的大小:用于衡量绝缘体储存电能的性 能. 它是两块金属板之间以绝缘材料为介质时的电容 量与同样的两块板之间以空气为介质或真空时的电容 量之比。
1.2 电极化现象
a . 电子极化
介电材料本身不荷电荷,但 将其置于电场中,在其体积内部和 表面会感应出一定量的电荷。这种 现象称作电极化现象。这种极化现 象可以分为4类,如右图所示。 电子极化:任何材料都是由原 子和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原子可以 看作是由荷正电荷原子实和其外荷 负电的电子云所构成的。无电场时, 原子时的正电重心和电子云的负电 重心是重合在一起的。在电场存在 时,正电重心和负电重心发生轻微 错位,形成的极化称作电子极化。
主要用途
Biblioteka 介电材料 具有很高 的电阻系数,主要的 应用是作为电的绝缘 体与电容器。 绝缘体:用来隔绝电 荷在电路中的传导, 如高压输电方面用的 陶瓷碍子(bell) 电容器:用来储存从 电路中接收到的电荷 的电子元件。
极化(polarization)
1、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束缚着的电荷发生位移或者 极性按电场方向转动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单位面积的极化电荷量称为极化强度,它是一个矢量, 用P表示,其单位为C/m2。 2、自发极化: 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晶体中存在着由于电偶极子的 有序排列而产生的极化,称为自发极化。 在垂直于极化轴的表面上,单位面积的自发极化电荷 量称为自发极化强度。 3、介电常数: 表征材料极化并储存电荷能力的物理量称为介电常数, 用ε表示,无量纲。
一、介电材料
——顾文斌
介电材料
电介质功能材料
铁电材料 压电材料 敏感电介质材料
电 功 能 材 料
电导体功能材料
导电材料 快离子导体 电阻材料 超导电体
一、介电材料
通常所说的电现象都是以材料中存在的电子、离子和空穴等载流子在 电场作用下产生长程迁移而形成的。与此不同,存在另一类材料,即 所谓的介电材料,它们是绝缘体,并不存在其中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 的长程迁移,但仍然有电现象。这种电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材料中也 存在荷电粒子,尽管这些荷电粒子被束缚在固定的位置上,但可以发 生微小移动。这种微小移动起因于材料中束缚的电荷,在电场作用下, 正负束缚的电荷重心不再重合,从而引起电极化,如此将电荷作用传 递开来。
'i "
" tan '
介电损耗 在交变电场中,在每秒内,每立方米电介质 消耗的能量称介电损耗。
W 2fE ' tan
2 0
电导率 漏电电导率和位移电导率引起。
击穿电压 电介质承受的电压超过一定值后, 就丧失了电介质的绝缘性,这个电压叫做击穿 电压。
1.4 高介电常数材料和低介电常数材料
这3种极化作用并非在任何类型的介电材料中都等额地存在。
在一种类型的材料中,往往只有一种或二种极化起主导地位。一般 说来,电子极化存在于一切类型的固体物质中,离子极化主要存在 于离子晶体中,偶极极化主要存在于具有永久偶极的物质中,空间 极化则主要存在于那些结构非理想的、内部可以发生某种长程电荷 迁移的介电物质中。例如氯化钠晶体中存在阴离子空位时,阳离子 可以优先向负极方向迁移,因此在电极-NaCl界面处建立了一个双电 层。当然,这类效应显著时,则形成了导体或快离子导体,而不再 是介电质了。另外,上述4种极化率的大小程度也不相同,一般大小 次序为: αe<αi < αd
介电常数k比Si3N4(k>7)大的材料称为高介电常数材 料,而其k值比SiO2(k<3.9)小的材料称为低介电常数 材料。k的最小值为1(空气中),最大k值材料(铁电体) 为24700(频率1kHz时) 高介电常数材料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上单个电容器的面积在 急剧减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使用较薄的传统电介 质-SiO2和Si3N4。 随着存储器芯片(速度)超过64M(位),这一方 法不再有效,因为欲达到所需元件电容量,材料需薄至 1nm以下,这样,它们(随着现代存储器芯片工作电压 的下降)就会产生不能承载的漏电流或严重的击穿。
偶极子极化:由偶极分子结合 成的共价化合物,偶极子在无 电场时是随机取向的,但在电 场作用下,偶极子沿电场方向 取向,产生的电极化称作偶极 极化。
b . 离子极化
c. 偶极子极化
极化强度P:介电材料的极化强度是单位体积内电 偶极矩的矢量和
P
V
n
极化效应的大小通常用单位体积内的电偶极矩或其介质表面的极 化电荷密度来衡量,称作电极化强度P,相应电场强度为E,那么有: P=α E 式中α 定义为介电晶体的电极化率,决定于介电物质的本质。电极化 率可以分解为电子极化率α e、离子极化率α i、偶极极化率α d,总极 化率α 是它们的总和: α =α e+α i+α d
按电容器方程(C=εS/4πkd ),很明显,只剩一个 参数来调整,那就是介电常数。所以开发大介电常数 材料,使电容器电介质可维持其“坚固”的厚度,又 能提供有效的电荷存储,仅管其面积和存储电压在继 续下降。 低介电常数材料或称low-K材料 通过降低集成电路中使用介电材料的介电常数,可 以降低集成电路的漏电电流及寄生电容。 传统半导体 使用二氧化硅作为介电材料,二氧化硅的介电常数约 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