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_第三章_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3_第三章_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0.84 h 0.72 h 0.75 h 0.77
h4
0.64 h 0.52 h 0.54 h 0.59
i1
0.2 0 0.6 0 0.4 5 0.5
i2
0.6 0 0.8 0 0.8 0 0.6
i3
1.0 0 1.0 0 1.0 5 0.9
i4
1.4 0 1.2 0 1.2 5 1.2
i5
1.8 0 1.4 0 1.4 5 1.70
(三)同向的中间车道:
(m)
d d a b2 2 2
(m)

表4-3 机动车车道宽度规范值
车型及行驶状态 计算车行速度(km/h) 车道宽度(m)
大型车或大、小 车混行
≥40 <40
3.75 3.50
小汽车专用线 公共汽车停靠站
3.50 3.00
表4-12 普通车为标准的车种换算系数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第一节 机动车道设计 机动车道是指道路上供机动车辆行驶的部分。机动 车道的设计包括车行道宽度设计和车行道条数设计。 车行道宽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 及一定设计车速情况下车辆两侧安全净距的要求; 车行道条数的确定则是道路远景设计小时交通量的 预测值及一条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有关。 一、机动车设计车辆 设计车辆即是作为道路内何设计依据的车型。设计 车辆的尺寸直接关系到车行道宽度、弯道加宽、道 路净空、行车视距等几何设计问题。

4.四幅道适用于快速路与郊区道路。其特点是机动车能以较 高车速行速,交通量大,交通亦最安全。其缺点是占地更大, 行人过街相对困难一些
(四)、路侧带(人行道)布置形式
路侧带(人行道)通常都是对称地布置在街道的两侧。 路侧带(人行道)的布置问题要同时考虑行人交通安全与畅 通、绿化效果和护栏、杆柱的安设等三方面因素。
第二节
非机动车道设计
自行车、三轮车、平板车和畜力车等 一、非机动车设计车辆 二、一条车道宽度 非机动车的一条车道宽,是根据车身宽度和车辆两侧安全净距 确定的。 三、非机动车道的能行能力 N pb 360 N bt /(t f ( w pb 0.5)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关于一知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推荐值: 有分隔设施时为1800veh(h· m)。 一条自行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计算公式为: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二)行人步行速度和步行密度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表明,一般街道和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中行人 步行平均速度为1m/s;人行过街横道行人平均速度为1.0~1.2m/s; 车站、码头人行天桥、人行地道行人平均速度为0.5~0.8m/s。 行人步行密度常以行人的纵横向间距来评定。行人步行纵横向间 距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的数据差较大,常见值为0.5~1.0m。纵向间 距,国外资料多采用1.0m,《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亦采用1.0m。 (三)基本通行能力 1.人行道、人行天桥(地道) 3600 p N bw 4800( p /( h m)) s pbp
2h 2 h x x B3 B2
4h 2 x B2
y h(
2x 2 ) B
4h h y 3 x3 x B B
h 改进三次抛物线 h h h h i倍数,计算单位同 注:h为路拱高度;各点间横坡值为路拱平均横坡度的 i。 0 5 0 5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2.直线接圆曲线型(见图4-17) 计算公式:
N b ab N pb
四、非机动车车行道总宽度
单向自行车道数 单向预测设计小时自地车交通量 一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单向自行车道总宽度=一条车道宽度×车道数 根据我国各城市设计和使用经验,道路一侧自行车道路面 宽度推荐值为:4.5m、5.5m、6.5m、 7.5m 、8.5m几种,最小宽 度不应小于4.5m。
( xT lx ) 2 y lx E 2R
(曲线图) (直线图)
y xi E
这种路拱曲线可适应各种宽度及横坡度的路面。一般多用于 路面宽度超过20m的道路。 3.折线型路拱 这种路拱型式主要用于多车道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上。
图4-18 折线型路拱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第四节
路侧带设计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机动车道路面宽度的设计步骤如下: (1)初定车道数; (2)设计交通组织方案; (3)拟定横断面布置比较方案; (4)验算选定道路方案的设计能力; (5)确定各条车道的宽度; (6)确定路缘带和中央双黄线和临时分隔物的宽度; (7)计算机动车道路面总宽度。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五、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非机动车车行道主要供自行车、平板车、三轮车和畜力 车等行驶。 城市道路机非分行时非机动车道的常用路面结构型式有: 1.沥青路面 面层采用3~5cm厚的沥青石悄或沥青石,基层采用15~ 20cm厚的石灰土、石灰粉煤灰土、煤渣灰土、碎石灰土等, 同时,对土基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2.水泥混凝土路面 面层混凝土板一般按机动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最小厚度确 定,即板厚h=18cm,基层材料与机动车道相同,基层厚按 材料的最小结构厚度取用。若完全不可能行驶机动车时,板 厚h可取12cm,以减少工程费用。
图4-16 抛物线型路计算图式 表4-16 各种返回物线路拱比较
抛物线类型 二次抛物线 改进二次抛物线 半立方次抛物线
计算公式
y
y
各点高度(m) h1 h h h h2
0.96 h 0.88 h 0.91 h 0.90
各点间横坡(i) h5
0.36 h 0.28 h 0.29 h 0.34
h3
第三节
路拱坡度及路拱曲线
路拱即是道路车行道断面由两侧向中央逐渐拱起的形状。其主 要作用是保持路面的横向排水流畅。路面顶部高出两侧的高度称 为路拱高度。两侧倾斜率称路拱坡度,也称路拱横坡度,路拱形 式即路拱曲线主要有抛物线型、屋顶型和折线型等。
(一)路拱坡度 路拱坡度的确定应以有利于路面排水和保障行车安全平稳为原 则。坡度的大小主要视路面种类、表面平整度、粗糙度、吸湿性、 道路纵坡度大小等而定。 1.路面种类(见表4-15) 2.道路纵坡。当道路纵坡>5%时,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类路面 路拱横坡度宜≤1.0%。 3.车行道宽度。车行道宽则路拱坡度应选择得平缓一些,不然路拱 高度太大,会影响车行道和道路断面观瞻。 4.车速。车速高的道路上,路拱坡度宜小,但应便利排水。
图3-1 城市道路横断面基本型式
一、横断面基本形式 分为四种类型,即一块板(一幅路),两块板(双幅路), 三块板(三幅路),四块板(四幅路)。 二、使用效果 (1)在交通安全上:三块板和四块板较安全。 (2)在行车速度上:一块板和二块板型式,其行车速度一般 较高。 (3)在照明与绿化上:三块板断面型式,能较好地处理照明 与绿化问题。 (4)在城市噪音上: 三块板和四块板的机动车道在当中, 沿街居民的干扰较小,一块板和两块板则干扰大一些。 (5)在造价上:一块板占地最小,投资省。三块板,特别是 四块板用地最大,但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分期敷设。
2.人行横道
Nbc 3600 pc s pbp 4800 ~ 5700( p /(t gh m))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3.车站、码头人行天桥街道 3600 ps Nb s 2000 ~ 3200( p /( h m)) s pbp
二、一条车行道宽度 道路上供一列车队安全行驶的地带,称为一 条车道。 一条车行道宽度原则上由设计车辆身宽度a和 左侧安全净距加右侧安全净距组成。
设同向行驶车辆的安全净距为d,对向行驶为x,车辆与路缘石 的安全净距为c,道路设计车速为V(km/h),根据行车实验观测, 则有:
c 0.4 0.02V d 0.7 0.02V
路侧带是指车行道最外侧缘石至道路建筑红线间的范围,一般道 路两侧各有一侧带。 一、人行道宽度 人行道宽度可按下式计算:
WP N w / N wl
二、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地道)通行能力 (一)行人交通特性 我国城市人口密集,一些大城市的城市布局与道路系统大都是 千面年前就已形面的,繁华的区往往就是主要干道所经过的地 带,两侧人行道的行人川流不息,节假日更是拥挤不堪,人行 不能各行其道,危及行车安全,造成车辆延误,最终导致道路 通行能力的下降。此外,行人过街也是一个棘手问题,弄不好, 将对车辆交通产生不利的影响。 行人交通最基础的资料是行人步行速度和行人密度。




(二)常用路面结构材料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分两大类型,即刚性 路面和柔性路面。刚性路面主要是指水泥混凝土路 面,柔性路面主要是指沥青类路面。 1.柔性路面结构 柔性路面结构层一般由面层、基层、垫层和路基土 层组成。 2.刚性路面结构 普遍混凝土刚性路面由混凝土板、基层的垫层组成。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表4-15 不同路面类型设计路拱坡度
路面面层类型
路拱设计坡度(%) 1.0~2.0
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 沥青碎石 沥青贯入式碎(砾)石
沥青表面处治
碎(砾)石等粒料路面 (二)路拱曲线 1.抛物线型
1.5~2.0 2.0~3.0
4h 2 y 2 x B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车 种 条 件Fra bibliotek普通客车
小客车
铰接汽车


1
1 1
0.67
0.80 0.63
1.33
1.30 1.56
环行平面交叉 信号现面交叉
注:环形平面交叉换算系数为实际观测研究结果,其它与表4-11 同一个资料来源,与表4-11系数可以相互换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