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设计者:单位:学情和教材分析:“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
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
2.教学难点不突出。
课中有建立“吨”的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
由于建立“吨”的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3.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课前活动: 1.交流学生体重。
2.猜老师体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给小白鼠和兔子加质量单位。
师:上周六,小明和妈妈一起去逛动物园时,把部分动物的体重给记录了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一只小白鼠大约重200一只兔子大约重 2师:他记录得怎么样啊?哎呀,真是个小马虎!咱们帮他补上吧。
师追问:为什么用克作单位?是啊,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克)克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板书:g)那一只小白兔大约重多少呢?这次你们为什么用千克做单位呢?对,记录像小白兔这样的一般物体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千克作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板书:kg)【设计意图:新课伊始,通过为小白鼠和小兔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引出了克、千克,并进行适当的归整: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2、回忆大象的质量单位,引出“吨”。
(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课外阅读中看到有关大象的资料时是用什么来做它的质量单位的?为什么不用千克或者克呢?像大象这样比较重的物品,我们通常用“吨”来作它的质量单位。
(板书:吨)师:除了大象,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东西很大很重,比较适合用吨作单位呢?生活中通常用“吨”作质量单位的物品可多了!(点击课件出示鲨鱼、恐龙、孔子雕像、儿童号飞机的雕塑、大飞机、码头的货物、货物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小结:通常我们计量这些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时,就用“吨”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同学们,关于吨你想知道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对大象质量单位的回忆,引出今天要认识质量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吨,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
并通过让学生举例、图片展示等途径,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新知,亲身体验。
(一)、体验不同重量,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10千克大米的重量。
师:老师这里有一袋大米,重10千克,谁愿意到前面来搬一搬?请2~3名同学搬一搬并谈谈感受。
2、体验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师:同学们,这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合起来是多少千克?老师这里就准备了一袋100千克的大米,谁愿意来试试?生体验。
(先后邀请4~6位力气大的男生)1人拎拎不起,接着3人、4人合作,如果还不行就增加到6人合作。
请体验的学生谈感受。
3、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师:同学们,100千克的大米已经这么重了,那1吨是多少袋100千克的大米呢?咱们一起来数数吧。
(课件依次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师:10袋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1吨是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只有在亲身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来把握。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搬10千克的大米谈感受(有点重),再让几位学生合作搬100千克的大米并谈谈感受(太重了),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
在此基础上,再配合课件10袋100千克的大米像下雨般“轰轰”从天而降,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接感知体会到了1吨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4、小组活动,继续体验1吨的质量。
师:还想继续来感受一吨有多重吗?老师啊给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
一二两组一颗大白菜重1千克,三四两组是一桶重10千克的水,第五第六组材料就在你们身边,课前老师调查了一下,咱们三年级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是30千克,这位同学、还有这位同学,这两位同学的体重正好是30千克,等会儿就请你们抱一抱他们,好吗?好,那活动之前啊,咱们先来看看活动要求:(1)、按照组号每人轮流搬或者抱一次,搬离地面,坚持2秒钟,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感受。
(2)、接着填写体验卡,大家一起算一算多少个这样重的物体是1吨。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一二两组汇报完。
课件展示大白菜堆积的过程。
先1~10颗,再10~100颗,这时师追问:有1吨了吗?继续100~1000颗。
三四两组汇报。
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课件:水龙头)如果让一个普通的自来水龙头像这样开1个半小时,想象一下,大约就是1吨水。
同学们都看过洗车吗?用高压水枪洗一辆车大约5分钟,要流失200千克的水,那么洗5辆车差不多就要流失1吨水。
同学们,看着水这样一吨一吨地流失,你想说什么?五六两组汇报。
师:他算对了吗?(如果不正确,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一起算出大约33位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
)请我们学号是1号到33号的同学起立,大家互相看一看。
现在这里的33位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差不多是1吨。
站着的同学一起向上跳。
告诉大家听到了什么?感觉怎样?小结:尽管1吨的物品落下的声音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可见1吨的物体确实非常重。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了一吨物体的重量,理解了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搬、抱、计算、想象、跳、谈感受等一系列的活动贯穿,正是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间接体验感受了1吨的质量,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欣赏一段关于吨的传说。
多媒体演示:以前,人们把很大很重,大约900多千克的油桶,从岸上滚着往船上搬运,每次当油桶滚落到船上的时候,都会发出“嗵”的一声巨响,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声音的音近词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吨”。
“ton”,来作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的质量单位。
“ton”人们还规定了1吨=1000千克。
的第一个字母“t”来表示吨(板书:t)有关,我们用“ton”师介绍:吨的符号与“ton”【设计意图:背景知识的介绍,丰富了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小结:学到这儿,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吧!你能说说1吨有多重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再次感受一下“吨”。
告诉大家,你想到了什么?【设计意图:“闭上眼睛,静静地再次感受一下吨”这一环节,及时地让学生从热闹的小组合作中跳出来,进入理性思考,内化吨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巩固新知1、想想做做第2题师:(先出示第一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呢?怎么知道的?(出示后三幅图:每个都只出示其中一个,旁边打上问号)。
再看像这样的水泥、装满油的油桶、还有大肥猪各需要多少才能合成1吨呢?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师:思考80袋水泥重多少?怎么计算的?怎么想的?2、想想做做第4题2吨=()千克7000克=()千克5000千克=()吨8吨= 8000()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集体交流。
四、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想想做做第5题、第6题。
一只河马大约重3()一只羊大约重45()一只苹果大约重200()师追问:为什么不用吨作单位?小结: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物品,恰当的使用质量单位里的吨、千克、和克这三兄弟,不然可是会闹笑话的!【设计意图:学生整节课都在感受“吨”的重量,学习“吨”的知识,“为什么不用吨做单位”这样的追问打破了学生习惯性的思维定势,促进了学生对“吨”这一概念的清晰认知。
】师:水果卖完了,批发市场准备再进一批水果,瞧,他们调来了一辆大卡车,这辆卡车载重多少呢?这3000千克水果,这辆载重3吨的卡车能一次运走吗?为什么?“载重3吨”是什么意思呢?师:装满3吨水果的卡车出发啦!咦,卡车为什么停住不过桥呢?谁知道这个交通标志牌的意思吗?(禁止总重超过3吨的车辆通行)唉,不好过桥,只好绕道行驶了。
这辆卡车用了15次才把这批水果运完,你能算出批发市场这次一共进了多少吨水果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设计意图:完整连续的情境串,打破了练习的枯燥沉闷。
其中,“卡车过桥”的生活情境,既包含了“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载重量”的含义,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吨”。
你想跟他成为好朋友吗?那就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到生活中去寻找他、体验它并且合理利用他吧!【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精细,评价不够及时。
整节课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再想想,学生体验的都是1千克、10千克、33千克、100千克的重量,对1吨还是没有直观的感受,1吨的大白菜也只是课件做出来的动画,学生缺少一个实物的直观体验。
改进措施1:课前可让学生到食堂帮助搬大米,食堂的大米一般为25千克一袋,40袋为1吨。
这个活动可能会让学生的感受更深。
改进措施2:在小组合作体验1吨水的重量这一环节,可插入一张照片:1吨水的水池旁站立一个同学,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再从喝水难和喝1吨水的时间长的想象,相信学生会对1吨有更深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