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 由此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 包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 以其独特、生动、多样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 30年来, 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步伐, 云南的民族文化建设也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自 1996年云南省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以来, 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从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 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才能尽早实现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

一、历史:30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的文化形态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生长出一定的、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形态。

改革开放 30年来, 我国的文化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世纪 90年代初。

1978年 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社会文化体制的改革。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也由高度集中的、有计划发展国有文化的模式向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通过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 以及“ 双轨制” 的改革方式, 使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认同, 标志是 1989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 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

[1](P23第二阶段:上世纪 90年代———本世纪初。

1992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 促进了文化体制的改革。

继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之后, 2000年 10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在当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的思路。

第三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随着十六大的召开,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十六大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础上, 提出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 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在全国文化体制发展和改革的大背景下, 云南的文化体制改革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改革开放的初期,伴随着文化体制市场地位和作用的确表现在:一是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如民族戏曲、电影、歌曲等都有所发展:二是基层文化单位都纷纷扩大服务对象、丰富活动内容, 纷纷向市场靠拢、大胆创新。

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都体现出一种对创新的追求, 已经基本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历史的跨越时期:进入上世纪 90年代, 伴随着我省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其他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 1996年 12月, 云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 , 加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 第一次提出了“ 让云南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大省” 。

以此为起点, 云南开始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研究、筹备工作。

在这次工作的一开始, 就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了出来。

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期:从 2003年起, 中宣部开始部署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试点工作,中央确定将云南的丽江市作为全国综合试点,云南省又追加了大理州和腾冲县作为全省综合试点。

以此为起点,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云南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作用,先后通过了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 3个文件 [2](P12。

2005年又确定为全省“ 文化产业发展年” , 至此, 云南掀起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推进文化产业建设的高潮。

综上可以看出, 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工作不是孤立的,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 云南文化产业建设的工作也不是孤立的, 它是与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同步的, 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目标中的应有之义和落脚点之一。

二、现状:云南文化产业的建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划分并没有截然的标准,但客观地区分二者却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二者的区别在于价值目标不同、组织机构的性质不同、资金的来源不同、管理机制不同:简单来说, 文化事业以满足社会效益为价值标准, 文化事业单位属于公共事业机构, 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或社会捐款, 由政府以行政方式进行管理; 文化产业则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价值标准, 文化产业单位属于企业单位, 资金来源于社会投资, 国家通过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实现其管理目标。

[3](P22自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 文化产业” 这一概念以来, 文化产业的改革一直成为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其发展势头很好。

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本世纪初起步至今,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也面临一些问题。

由于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是民族文化资源,下面我将从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入手来谈谈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居住在省内的 25个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杨燕同(云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云南社会科学》 2008年理论专辑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209少数民族占云南省人口的三分之一, 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七分之一。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这一方面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有力的依托和动力, 另一方面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 云南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造就了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语言文化———云南民族从历史上迄今共使用了 23种文字或拼音模式, 12种文字;艺术文化———云南民族的音乐、舞蹈、壁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存的沧源壁画、纳西古乐等都举世闻名;习俗文化———由于生产方式和地理环境使然, 26个民族形成了丰富的生产习俗、信仰习俗和饮食文化习俗; 节庆文化———由于民族众多, 不同的民族、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各有自己的节日, 所以, 各种年节、宗教节日、娱乐节日、农事节日名目繁多; 服饰文化; 建筑文化———多样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及经济发展程度,造就了云南颇具民族特色的干栏式、井干式、合院式等建筑风格; 工艺文化———青铜器制作、纺织、玉石、大理石制作工艺在云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在, 云南的大理石工艺品、苗族蜡染、白族扎染、鹤庆银制品等都远销海内外。

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促进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开发。

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集中表在以民族文化旅游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 已成为云南众多地州、县的共同认识。

旅游本身就和文化密切相关, 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项目中既可以发展当地经济, 又可以向外传播民族文化, 同时, 可以带动起一方的民族歌舞表演业 (以大型民间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为例, 2003年 8月公演, 两个月就公演 75场, 接待观众 3.5万人次, 票房突破 260万元 [4](P207、民族节庆产业 (如“ 三月三” 、“ 火把节” 、“ 泼水节” 等都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效益、民族餐饮业、民族民间服饰业、民族民间手工业及各项服务业等的迅速发展。

通过特色旅游业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将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民族文化产业。

与此同时, 在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过度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滥用民族文化资源 (如许多民族旅游景点都把大理石、玉石产品当作本地特产售卖、歪曲民族文化等现象,这也有待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来加以克服。

三、前瞻:从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发展云南文化产业如前所述, 云南丰富多样、淳朴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 为此, 发展云南的文化产业就必须从民族文化的特点入手, 必须结合本地的文化资源及文化特质, 理性地分析和把握, 促进云南文化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博大精深、多元一体的云南民族文化具有自身内在的特点: 1. 原始性由于云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者素质较低、封闭性、社会整体性极强, 并且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原始性, 也即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处于原生状态,产生于狭小的空间、传承方式简单, 表现形式直观, 所要揭示的是一些生产、生活的基本伦理道德等特点。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这种文化系统中的原始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因而, 在发展文化产业时, 必须深入思考民族文化怎样创新的问题。

既要引导民族地区人民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还要引导他们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 反对为了迎合部分人的口味而任意曲解、肢解、滥用民族文化的做法, 这不是创新, 只会加速民族文化的毁灭。

但同时, 也不能一味地“ 复古” , 追求民族文化当中比较极端、片面的东西, 毕竟, 民族文化产业不同于民族文化本身。

2. 脆弱性由于部分落后的民族文化植根于落后的经济方式中,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青年一代怀有强烈的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 抛弃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傈僳族、独龙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出现萎缩的现象。

此云南民族文化脆弱性表现之一; 表现之二,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多是一种自发性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一些传统的语言、文字的使用率降低、怀有民间绝技的老艺人的去世等, 使民族文化呈现出极脆弱的一面; 其三, 缺乏一套对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健全的制度与机制。

鉴于这种情况, 如何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 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就显得非常迫切。

这就需要一是观念的更新, 充分、准确认识民族文化资源的地位、作用; 二是充分培养人才———建立职业文化传承人队伍、职业文化产业管理人队伍; 三是建立职业文化传承人制度。

四是调动各种科技手段, 如纳西人建立了东巴文化研究所, 将东巴经刻于悬崖, 把东巴重要经文刻于碑林, 采用录音、录象等现代科技手段, 把纳西人的生活记录下来。

3. 包容性历史上长期多民族共存、频繁地流动交往, 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地域上与多个国家相连, 多个民族跨境而居, 使云南的民族文化中融合了宗教的因素。

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 使落后的和先进的、原生的和发展的、古代的和现代的多种文化因素共存。

如傣族文化属于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圈范围,滇西北地区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则信奉藏传佛教, 白族文化中对佛教中禅宗、道教及儒家思想的吸取, 等等。

这启示我们, 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 不能脱离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 要以多元民族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从而体现民族文化的个性; 同时又不能片面追求原生态的东西而夸大、曲解民族, 即重视民族文化中的共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