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
论十大关系
第一、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 革命和建设要取得胜利,除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外,还必须把其他 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革命和建设多一份力量,胜利就多一份可能。因此, 只要是积极因素,不管其积极程度大小,也不管其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直接的 还是间接的,都要尽可能地加以争取。因此,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也是革命和 建设的积极因素,都应该努力争取。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 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这些国际条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为革命和建设提供有 利的国际环境或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道义的支持。 消极因素无疑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利因素,但是如果把其中某些消极因素 化解了,使其转化为积极因素,就减少了消极因素的阻力,扩大了积极因素的力 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反动阶级及其成员。毛泽东 指出:“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 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还包括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 应当“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 命。”这样就可以把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对犯错误的同志“残酷斗 争,无情打击”,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挫伤他们改正错误、将功补过的积极性, 不但不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而会将原有的积极因素转化为消极因素。 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未,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政策、策略和方法, 要统筹兼顾,要合理调节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关系,处理好农、轻、重, 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等等十大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 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 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达
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 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的目的。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
第二、论述了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以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第一、二、 三条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苏 联和其他一些东欧国家走的是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重工业 和农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论十大关系》 的讲话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 了的。但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 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 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们对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但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 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做,一是可以更好地供给 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他还指出,一种是少发展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 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 帐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 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同时,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 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否则,就会象苏联和东欧一些 国家那样,由于农、轻、重发展不平衡而出现粮食生产下降,市场物资紧张,民用商品 缺乏,货币不稳的现象。
论十大关系
第六、七、八、九、十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 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论十大关系》中讨论 党和非党的关系,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这是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宣布不搞苏联那 样的一党制,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要继续存在, 发挥作用。关于对待反革命分子的问题,报告肯定过去镇反、肃反的必 要性的前提下,做出现在"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的结论,提 出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和机关内部清查反革命要坚持在延安开 始的"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在处理党内矛盾方面,《论十大关 系》重申延安以来实行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赞成"残酷斗 争,无情打击"。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这个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
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报告论 述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总结我国经验、 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 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列主义理论,"我 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 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 那就不得了。"对于外国的经验,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 斥,或者一概照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 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 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吗?"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 根据木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
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
系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 系 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民族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
无论革命和建设,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 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 要条件,也是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 "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 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 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 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 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方针,其宗旨就 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 为积极因素,以利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二、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开始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深刻反思
1956年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错误被揭露的同时,也暴露了苏联 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各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 验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纷纷开始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探索适 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毛泽东也敏锐地认识到 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对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进行反思。他 提出不能照搬苏联经济建设经验,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最重 要的是要独立思考,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在《论 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 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 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 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⑦毛泽东开始一边反思苏联经济建 设经验,一边探索中国自己的经济建设道路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总的原则。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是决定社 会性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有了这些力量和动力,革命和建设才有胜 利的基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因为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和知识分子,发挥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性和创造性。
一、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是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基本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和建设的任务迅速地摆在了中国共产 党人的面前,大规模经济恢复和建设的热潮即将来临。由于斯大 林和苏联政府对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给予了热情地支持和帮助, 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加快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步伐。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并和苏联签署了 《中苏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就苏联向中国贷款、派遣专家、 援助项目等问题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新中国学习苏联经济建设 经验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学习苏联建设经验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1953年9月15日,毛泽东在致苏联政府的电报中指出:“由于伟大 的苏联政府同意在建设和改造中国的九十一个新的企业以及正在 建设和改建的五十个企业中给以系统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中国人 民将能够在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就的努力之下,逐步地 建立起自己的强大的重工业,这对中国工业化、使中国逐步地过 渡到社会主义具有及其重大的作用。”⑥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
第四、五两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闪光点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初步提出了改革旧的过于集申统一的经济体制思想。关于国家、生产单 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强调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 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 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 的统一领导,必须有一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 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提出:目前要 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 积极性。
思想转变的过程 照搬照抄,走苏联的路-----最初探索(1949-1956) 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崭新探索(1956年以后)
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 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