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都一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小说阅读专题(二)组题王坤 2015-5-18城市候鸟李凌秋风过去,树上的黄叶纷纷飘零,一场一场的秋雨带着寒意散落在行人的脸上。
人字形的雁阵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从头顶缓缓飞过。
当秋生看雁阵飞过的时候,他开始想家了。
秋生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正是天空飘着满天春雪的季节。
他刚走出车站,就被职业介绍所的服务员拦住了,服务员带他来到一个正在挖地基的建筑工地,对他说,干好了有钞票,干不好就走人。
秋生以前听人们说过城市遍地都是黄金,只要弯腰就可以拾到。
就像去年出门的邻家闺女,不到一年,竟然打扮得花枝招展,回家还坐了飞机,惹得自己的老婆眼热得快要冒出火来。
秋生经受不住老婆半个月的抗议,终于答应出门到城市里打工。
工地上恶毒刻薄的老板总是让人马不停蹄地干活,除了吃饭连零花钱都给得十分吝啬。
眼看着楼房在不断地拔节长高,可是秋生的拾金梦却像飘在空中的肥皂泡一样一个一个地破灭。
尽管妻子一次一次打来电话催要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化肥、农药、种子钱,可是老板却在关键时候没有了踪影。
无奈,秋生和两个老乡结伴独立干了起来。
他们通常呆在一个只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守着一部电话等着老板有活的时候通知他们,实在等不来电话的时候就去菜市场或者商贸货场帮别人装卸货物扛大包挣苦力钱。
到了秋风落叶的时候,竟然也有了一笔可以回老家的盘缠。
尽管到了年底到处都在传来火车票汽车票涨价的坏消息,可是他一看到天上南飞的大雁不辞劳苦地向南飞翔,他就觉得他就是那群大雁中的一只。
一想到回家,晚上他的梦里也似乎多了许多甜蜜的期待。
他梦到两个孩子早早就等在村口围着他讨要好吃的东西,梦见老婆正向着他走来……这样的梦境使他回家的路程变得漫长而亲切。
火车载着这些欢乐的梦境日夜兼程地向着离梦最近的地方飞驰。
当车窗外小贩的叫卖声变得越来越亲切的时候,他知道梦中的家离他越来越近了。
邻家的闺女比他早几天坐着飞机回来了。
穿金戴银的她领着一个年龄可以做他爹的中年男人一出现在村庄,就使得秋生老婆的心情和脚下的土地变得黯淡起来。
妻子迫不及待地将他迎进家门,孩子还没有放学,秋生用怪怪的眼神望着妻子,猴急地脱下了贴身的裤子,随后从里面露山一沓花花绿绿的钞票。
老婆温柔地看他一眼,就从枕头下面掏出一个账本来,一阵三下五去二的算计,化肥钱、种子钱、孩子学杂费、各种税费……花花绿绿的钞票从床上变得越来越薄。
当最后一张钞票从床上消失的时候,妻子用一种疑问的眼神看着丈夫。
丈夫终于低下了在外面再苦再累、受人侮辱也没有低下的头颅,默默无语地拐到了厨房的一个角落,喝起了劣质的闷酒。
他的女人看着逐渐醉意的丈夫,悄悄地出去了。
日子虽然黯淡而无聊,可是终究还得往前过。
秋生因为出门长了见识,春节的时候竟然能够和长辈们坐在同一张桌上喝酒吃饭。
以往他在城里的种种心酸遭遇居然成了乡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们伸长脖子仔细聆听的样子使得秋生有了一些从未有过的快意,他突然觉得他的话竟然也有那么多令人兴奋和骄傲的东西。
乡村的春节在鞭炮声中渐行渐远,当家乡的柳稍露出一点嫩黄时,人字形的大雁向着秋天相反的方向飞去,一种莫名的牵挂涌起在秋生的心中。
他不自觉地就将目光投向大雁飞行的远方,久久地眺望。
走在乡村的田埂上,他发现村人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似乎与自己心中希望的某种东西相去甚远,山村和门前的那些鸡鸭们在他的眼里变得有些讨厌了。
秋生像在城市想念家乡一样开始想念起那个远方的城市了……(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4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语言质朴流畅,情节简单,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工秋生的形象,他渴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困苦不堪的生活,他的生活也是诸多进城务工者生活的缩影。
B.本文从小处着手,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推及到思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城市靠什么魅力吸引了前来打工的人们,而乡村为什么留不住自然闲适的生活?C.从小说的题目“城市候鸟”来看,作者揭示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归依感困境:他们远离亲人,忍受孤独与辛酸,既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又回归不了旧有的生活方式。
D.“邻家闺女”的形象在小说中寥寥几笔,用意深刻,她看似进城实现了淘金梦,并激发更多村民加入城市淘金行列,实则是将拜金主义引入乡村的罪魁祸首。
E.文章的结尾很是耐人寻味,秋生对城市的思念以及对眼前不紧不慢的农村生活的讨厌,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喧嚣浮华背后的还有先进与文明,能让他实现个人价值。
(2)简析大雁这一形象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6分)(3)小说中秋生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4)秋生眼中的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农民工进城打工这一现象的认识?(8分)11.(25分)(1)(5分)C B【评分标准】选C给3分,B给2分, E给1分;选A、D不给分。
【解析】A项“困苦不堪”用语过重,进城打工是为了改善家境。
D项“罪魁祸首”错误,原文没有支撑信息。
E项“能让他实现个人价值”,拔得高了,此时的秋生还没有这种认识。
(2)(6分)①大雁这一候鸟形象同题目“城市候鸟”相呼应,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出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与乡村间穿梭谋生但最终难以融入城市的生存境遇。
② 大雁这一形象多次在小说的环境描写中出现,既引发秋生的思乡之情,归乡之意,也引发秋生渴望走出乡村的情怀。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吃苦耐劳,忍辱负重。
进城务工挖地基扛大包卸货物,干的都是最出力的活,被欺骗受侮辱,却不低头。
②看重亲情,有责任感。
在城市中思念亲人,梦回家乡。
为了挣到家庭基本费用,在城市中受苦却依然坚持。
也为了带回的钱满足不了家用而低头。
③能思考,有梦想。
被迫外出打工的他,经历坎坷艰辛,仍会渴望再次闯荡,不满足于单调缓慢的乡村生活节奏。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4)(8分)① 城乡的物质生活差距太大,城市拥有的繁华富裕远大于乡村,迫使大多数人为生计进城。
②城市没有保障进城务工者的基本权益,他们常常受骗受辱,付出劳动得不到回报。
③城市的浮华拜金对淳朴的乡村生活是一种冲击,自由安逸松散慵懒的乡村生活乐趣被吞噬。
④城市的先进与文明也在潜移默化进城的村民,使他们不满现状却又不知如何改变。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8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5—18题。
(22分)补丁张格娟城市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将头发留得参差不齐,染成黄的、白的、红的、蓝的颜色。
总之,怎么另类怎么染,怎么新潮怎么做。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叫酷。
这天,儿子出去玩时,一双牛仔磨砂鞋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他回家后沮丧地递给我说:‚妈妈,扔了吧。
‛我默默地接过那双鞋,这可是我花280元买的,穿了还不到一周,我能不心疼吗?我拿着鞋来到小区门口的鞋摊前,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师傅说:‚没办法了,实在要修,只能换底面了,还不如买一双新鞋。
‛紧挨着年轻师傅的老师傅和善地接过鞋子说:‚让我试试吧,兴许能补好。
不过,你不介意的话,我想给这两只鞋都打上补丁,这样对称一些,而且不影响美观。
‛看来,也只好这样了,死马当活马医吧。
我只好放下鞋子走了。
过了几天,我去取鞋时,在琳琅满目的鞋子中,一眼就看见了那双鞋。
果不其然,另一只鞋子也被刻意地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用粗粗的麻绳一左一右地缝合起来,而且裂缝呈树枝状,针脚也有些歪歪扭扭,看样子是故意做成这样的,与牛仔的质地浑然一体,风格粗犷,比先前多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我惊叹老师傅的手艺,真可谓巧夺天工啊!鞋子拿回家后,我没有立即给儿子,我怕他不肯穿。
正好全家人在看电视,是一个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我就顺口问儿子:‚知道什么叫补丁吗?‛儿子郑重地答道:‚补丁就是软件当初设计得不完美,后来又设计了一些用来弥补缺陷的程序。
‛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我想跟他说的是鞋上的补丁啊。
儿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电脑补丁,我就想用忆苦思甜的方法让他接受那个鞋子上的补丁。
我打断了他的回答,给他讲了我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家里很穷,孩子也多,妈妈不但要做农活,还要照顾我们四个孩子,往往是老大的鞋子小了,留给老二老三穿,等一双鞋到了我这个老四的脚上,鞋帮都掉了,鞋底也磨薄了。
母亲就在灯下给我一遍又一遍地缝补。
那时,我多么希望有一双属于自己的新鞋啊。
不知儿子听懂了没有,我拿出那双鞋子,递给儿子说:‚这就是补丁啊。
‛他接过鞋子左瞧瞧,右看看,欣喜若狂地对我说:‚哇,老妈,你真是神来之手,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创意啊!‛说着,他奔过来,夸张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
我欣慰像他这一代人还能接受鞋上的补丁,笑笑说,老妈没那么伟大,这是门口老师傅的杰作啊。
第二天,我刚踏进门,发现门口齐刷刷地放着五六双鞋,我吓了一跳。
每双鞋子都是崭新的,可让我费解的是,每只鞋子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口子。
我心里直纳闷:这小子,不会把老妈当成修鞋的吧?一群和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从屋里涌了出来。
儿子说:‚大家都说我的鞋有创意,都买了新鞋子,让你拿给那个修鞋的老师傅,尽全力给他们做得有个性一点……‛儿子还在一边叮咛我,我的心在疼痛,泪水也不知不觉地滑落下来。
(选自《短小说精选》,有改动)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一开篇对城市中一群染发扮酷、追逐新潮的孩子的介绍,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小说对人物心理神情的描写真实传神,如第二段、第十三段都写到了妈妈心疼,细致地刻画出了妈妈珍惜财物的心理。
C.老年修鞋师傅是一个修鞋技艺高超又善于洞察他人心理的人物形象,他理解家长的心思,也明白年轻人的追求。
D.文中“左瞧瞧”“右看看”“奔过来”“亲一口”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儿子发现妈妈的创意时的喜悦兴奋之情。
E.本文是一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的小小说。
语言精致典雅,取材小中见大,立意深远,发人深思。
15.参考答案:A C。
[解析]B项,小说第十三段妈妈心疼,是因为孩子们不在意、不理解老一辈的良苦用心。
D项“妈妈的创意”有误,妈妈的本意是节俭,创意属于修鞋师傅。
E 项对本文语言特色的判断有误。
1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16.参考答案:①年轻和年老修鞋师傅的对比。
年轻师傅不愿意接活,并认为修这双鞋的意义不大,不如买一双新鞋;年老师傅理解家长的心思,不仅答应修,还修得很有创意。
②“我”与儿子及儿子的同学们的对比。
鞋划破了,儿子觉得该扔了,我却很是心疼;修好鞋后,我欣慰的是节省,儿子兴奋的是修好的鞋很酷!(4分,每个对比点及分析各2分,找出对比点1分,具体分析1分;找出其他对比点,分析恰当也酌情给分)17.“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小小说情节设置的常见特点,这篇小说在这方面有充分的体现,请任选两处情节做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