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田麦久 由于适宜竞赛条件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年度周期性特点。因此,人们通常以年度训练作 为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运动训练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是通过许许多多连绵不断的大小周期循环往复而表现出 来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一 个训练的大周期。 训练的大周期是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 阶段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 运动员的机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机体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性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 三个阶段周期性地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 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时期(或称训练期)、比赛时期和恢复时期 (或称过渡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表11-1)。
第一比赛阶段
12 第二比赛阶段 15 第三比赛阶段 第四比赛阶段 14 7 8 3 1 2 2 36 21 42 3
9 10
7.13 7.20
马来西亚公开赛 印度尼西亚公开赛
第五比赛阶段
﹡汤姆斯杯、尤伯杯赛不属于大奖赛系列
表11-13 1999年国际田联田径系列比赛的阶段划分
阶段 Ⅰ 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日期 2.25 3.19 4.25 5.8 5.18 5.22 5.28 5.30 6.8 6.10 6.16 6.27 6.30 7.2 7.3 7.7 7.17 7.21 7.21 7.30 8.4 8.7 8.8 8.11 9.3 9.5 9.7 9.11 赛名 墨尔本跑道赛 罗德波特夏季大奖赛 里约热内卢大奖赛 大阪大奖赛 多哈大奖赛 圣路易斯大奖赛 赛维拉田径赛 汉格罗田径赛 布拉迪斯拉发黄金赛 赫尔辛基艾里克松田径赛 雅典大奖赛 格特沙德英国田径大奖赛 奥斯陆田径赛 洛桑艾斯勒蒂西玛田径赛 圣戴尼斯法国田径赛 罗马黄金赛 尼斯’99尼凯亚田径赛 巴黎田径赛 林兹法国田径赛 斯德哥尔摩田径赛 摩纳哥田径赛 伦敦田径赛 科隆世界级田径赛 苏黎世世界级田径赛 布鲁塞尔范达姆纪念赛 里蒂田径赛 柏林田径赛 慕尼黑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 日数 22 赛次 2 间隔日数 36
D(2+1)
2
16,16
2
10,10
52
(依田麦久,1998)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
在年度计划中必须高度重视比赛系列的安排,在划分好训练阶段,并确定各个阶段训 练任务之后,就应着手安排比赛(包括测验)的次数、时间和主次,以此为规划负荷的动 态变化提供重要的依据。
表11-5 两种大周期的多种组合方案
方案 A(1+2) 常规大周期 N 1 周数 16~24 N 2 微缩大周期 周数 12,12 总周数 40~48
B(1+3)
C(2+1) D(2+1)
1
2 2
16~20
16~20, 16~20 16,16
3
1 2
10,10,10
10 10,10
46~50
44~50 52
检查性 比赛
适应性 比赛
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 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定性水平,专项素质发展情况, 阵容安排的适宜度,战术设计 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 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 多用于重大比赛前 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 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
(三)比赛阶段的划分
计划参加的全部比赛,不应该平均分布在整个比赛时期中,而应该在一个比赛时 期中安排2~3个比赛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以3~6周为限,各个比赛阶段之间应 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表11-12 1986年国际羽毛球大奖赛第一比赛时期日程及阶段划分
站序 日期 赛名 阶段 日数 赛次 间隔 (日) 22
1 2 3
4 5 6 ﹡ 7 8
1.19 1.26 2.9
3.2 3.9 3.16 4.22~5.4 5.25 6.1
台北公开赛 尤尼克斯杯赛 荷兰公开赛
联邦德国公开赛 斯堪的纳维亚公开赛 全英锦标赛 汤姆斯杯、尤伯杯决赛 香港公开赛 中国公开赛
分阶段集中比赛的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能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 ——在每一个阶段中,可使运动员持续发展自己的竞技 状态,逐步引导至最佳状态; ——运动员可利用比赛阶段之间的间隔,组织实施必要 的赛间训练。
(四)优秀选手比赛次数的控制
过多的比赛也会导致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过于疲劳。优秀选手在安排比赛时应注 意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既保证必要的比赛次数,更要确保在重大比赛中处于最佳的竞 技状态。
表11-8 两种大周期的比较
常规大周期 微缩大周期
周数
训练比赛任务 训练内容 专项化程度 负荷量
14~32
●逐一提高各类竞技能力 ●提高综合的竞技能力
8~12
●重点提高个别竞技能力 ●恢复/提高综合竞技能力
●比赛中充分表现竞技能力
一般→专项 较高→高 大→中→小
●参赛表现竞技能力
一般→专项 中→小
负荷强度
中→小→大
中→大
(依田麦久,1994)
表11-5 两种大周期的多种组合方案
常规大周期 方案 N 周数 N 微缩大周期 周数 总周数
A(1+2)
B(1+3) C(2+1)
1
1 2
16~24
16~20 16~20, 16~20
2
3 1
12,12
10,10,10 10
40~48
46~50 44~50
(一)单周期
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单周期安排。采用全年单周期安排 的运动项目不多,主要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运动项目: ——需要长达4~6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好充分准备或取得显著训练效应的项目。如马 拉松跑、十项全能和现代五项等。 ——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只能在集中的几个月内参加比赛的项目,如越野滑雪、 跳台滑雪及速度滑雪等室外冬季项目。 马特维也夫1965年提出了单周期训练过程的基本模型(图11-1)。在这一模型中,三 个时期的时间分别是6个月、4个半月和1个半月。 由于在单周期年度训练过程中,准备时期和比赛时期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生 理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过度累积,导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训练实践中,人们 常常把每个时期又分成几个阶段,并常常在长比赛时期的中间加一个短时间的调整时期, 这种安排就被成为单周期双高峰安排。 欧洲各国足球联赛几乎的全年进行的,比赛期长达八九个月。因此,一般也采用双 高峰的单周期安排。
Ⅱ
62
9
11
Ⅲ
10
5
10
Ⅳ
31
8
26
Ⅴ
8
4
二、年度训
全年训练负荷的量度是不断变化的,安排时力求在重要竞技性比赛时,运动员机 体处于能表现出最高强度(包括最大速度、最大重量、最大距离、最高质量等) 的状态。
(三)多周期
按3个以上大周期组织全年训练的过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 实施多周期安排的基本条件的,运动员能在3~4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竞技 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把提高了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 这就要求有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更为有效的恢复手段以及更为理想的比赛条件,否 则就会如同农作物的培植,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多季种植,使总产量反而低于单 季或双季种植一样,得不到理想的总体效应。 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是两种不同的训练大周期。前者通常需要不短于14周的时间, 要求运动员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进而综合起来,表现为高度的专项竞技能力;而后 者则主要安排于准备参加重大比赛的2~3个月的训练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运动员集中 精力于恢复或提高综合的竞技表现能力。 现代运动竞赛制度的发展要求我们将两种大周期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重要比赛的时 间,安排好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合理组合。 这里,我们提高4种把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合理结合在一起的组合方案,供教练 员制定训练计划时选用(表11-5)。
消失
(引自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88)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年度训练过程所包括的大周期数,是反映年度训练过程结构特征的主要内容。通常有 单调(包括单周期双高峰)、双周期和多周期等不同类型。不同的结构类型有着不同的总 体规划、不同的比赛系列和不同的训练安排,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运动专项。
(一)比赛次数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的次数依项目的不同和运动员水平的不同而异。 不同项目比赛的负荷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对比马特维耶夫于1964年所发表的优秀田径运动员年度比赛统计数字和奥卓林于 1982年所提供的数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趋势(表11-10)。比赛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而应根据每名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数量。
负荷量
负荷强度
月次 时期
1
2 准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备 时 期
竞 赛 时 期
过渡时期
图11-1 全年训练中负荷量、负荷强度的变化(马特维也夫),1965
(二)双周期
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称为双周期安排,它包括两个准备时期, 两个比赛时期和两个过渡时期。 体能主导类的速度力量性项群及耐力性项群中的大多数项目(首先是中等时间的, 即运动时间在8分钟以下的耐力项目),以及许多技能主导类项群的单人项目的优秀运 动员都采用双周期安排。
(二)比赛的分类及安排
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 基本类型(表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