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式呼吸
美声唱法的发展
发展—阉人歌手 13世纪中叶,欧洲音乐突破单声部,进入复调音乐 时期。声乐演唱形式以多声部合唱为主。声部分女高、 女低、男高、男低,由于圣经规定“妇女在教堂中应 保持缄默”,所以,最初的女声部都由男童代替。由 于男孩变声期不能唱出符合圣咏要求的优美纯净的高 音,所以就出现了“阉人歌声”。 阉人歌手具有女声的声带,男子强健的体魄,不用假 声就能发出女声一样的高音。声音明亮、轻巧、优美, 音域宽广。18世纪末阉人歌手逐渐走向衰落,由于 封建制度动摇,人们要求废除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妇 女要求解放并开始走上舞台。
三种唱法的差异比较
位置:美声—高位置歌唱、面罩共鸣 民族—高位置歌唱、面罩共鸣 通俗—没有统一标准 音色:美声—混声 民族—真声多、脆亮甜 通俗—没有统一标准 情感:美声—深情歌唱 民族—声情并茂 通俗—个性化,以情感人。
通俗唱法歌曲练习
课堂学生歌曲练习
《让世界充满爱》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阅读教材《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简介》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知道唱歌有哪几种唱法吗? 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现在央视青歌赛 分又添加了原生态唱法。 同学们喜欢哪一种唱法呢?为什么? 歌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划分? 有历史文化的因素,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主要是满 足当今社会不同观众的欣赏、审美需求。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来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 是“美好的歌唱”。它是意大利的一种歌唱 的发声方法,由于歌唱技能技巧具有科学性, 所以被世界各国声乐教学普遍采用。
美声唱法的发展
起源—圣咏音乐 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圣咏音乐是欧洲中 世纪教堂中用拉丁文演唱的与宗教有关内容的音 乐,如演唱圣诗、朗诵《圣经》等,集体合唱是 圣咏音乐的主要形式。圣咏音乐是单旋律,有宣 叙调和旋律性两种,为了避免单调,演唱者会自 动加花、加乐句、乐段丰富演唱效果。 欧洲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300年欧洲文艺复兴。
通俗唱法欣赏
邓丽君演唱《夜来香》,王菲和那英演唱的 《相约1998》, 谭晶和廖昌永演唱《今天是你的生日》,孙 悦演唱《祝你平安》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思考通俗唱法有何特点?
通俗唱法的特点
1.呼吸深浅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呼吸标准。 2.声音运用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声音感念。 3.歌唱娱乐性、群众性、自由性。 4.自弹自唱、歌舞一体,表演稍夸张。 5.注重灯光、音响效果。
美声唱法的发展
成熟—歌剧诞生
歌剧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文艺复兴提出复兴古希腊文 化,实质是与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人文主义。 1600年卡契尼、佩里作曲的《尤丽狄西》标志着歌剧的诞生。 卡契尼提出要以洪亮致远的声音演唱歌剧,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在 威尼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使歌剧从宫廷和贵族的厅堂 娱乐走向普通大众的欣赏艺术。剧院的扩大,观众的增多,要求 歌唱艺术声音要有穿透力,从而促使美声唱法不断成熟形成了声 乐体系。由于文艺复兴人性的觉醒,原来由阉人歌手担任女角的 演唱形式,逐渐改变成男唱男角、女唱女角,这是歌剧艺术的重 大转折。与此同时,男声找到用“掩蔽”使高音稳定的方法,标 准男高音演唱技巧的实质性飞跃,歌剧舞台也逐渐形成以男角为 主角的局面。19世纪是男声的黄金时期,声乐史上称这一时期 为美声唱法的“全盛时期”。
民族唱法歌曲练习
课堂学生歌曲练习
合唱《茉莉花》江苏民歌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 是由通俗音乐而产生的,唱法自然、吐字清 晰、表演性强。
通俗唱法的发展
起源: 据音乐学家考究,在公元前的古罗马、古 埃及一带,有以音乐为生的游吟歌手,他 们在街市“击歌”表演的现象,被称为是 最早的通俗音乐。通俗音乐作为专有名词, 在19世纪的报刊上被最早提出来。
美声唱法演唱欣赏
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罗蒂演唱歌剧《弄臣》中 选段《美女如云》 中国歌唱家廖昌永演唱歌剧选段《斗牛士之 歌》和歌曲《母亲》。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思考美声唱法有何的特 点?
美声唱法的特点
1.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声音唱在气上,使用胸 腹联合式呼吸法。 2.强调喉咙打开,喉位稳定下降。 3.声区统一,将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 鸣混合使用于歌唱,使人的歌唱潜能得到最 大程度的释放。 4.采用面罩共鸣、高位置歌唱 5.母音统一 6.声音强弱控制能力较强。
美声唱法歌曲练习
课堂学生歌曲练习
合唱《欢乐颂》 选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 是以美声唱法的气息为支持,以民族的语言 为基础,以音色的脆、甜、亮、宽为特征, 行腔韵味为特色,以情、声、字、腔及形 体表演融为一体的演唱方法。
民族唱法
古代: 中国民族唱法源远流长,据历史考证距今有8000年历史。 《易经》中记载:“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春秋战国时期,有韩娥、秦青等著名歌手。韩娥歌声“余音绕 梁,三日不绝”、秦青“声震林木,响遏行云”,显示了中 国古代高超的演唱技术。 汉代是中国古代民歌发展的高峰期,宫廷设有专门的音乐机 构—“乐府”,流传下来民歌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唐代也设有专门的演唱机构—“梨园”,有被称为“唐代大曲” 的大型歌舞形式。宋、元、明、清时期,政府均有专门的音 乐机构,清代的山歌、小调、号子民歌的演唱日趋成熟。人 们已经学会用不同的音色、唱法和表现方法来表现不同风格 的声乐作品。
民族唱法欣赏
彭丽媛演唱《阳光路上》,宋祖英演唱《天 蓝蓝》。王宏伟演唱《我从新疆来》。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思考民族唱法有何的特 点?
民族唱法的特点
1.借鉴美声唱法的呼吸方法 2.继承戏曲、曲艺的演唱精髓。 3.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4.以“脆、甜、亮、宽”的音色为审美特特 征 5.歌唱强调肢体表演、服装设计等外部表现。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简介
运河高师艺术系
高宏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介绍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起源和 发展;欣赏三种唱法的录像,总结三种唱法各自不 同的特点,比较三种唱法的差异,了解唱法与民族 审美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三种唱法。 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三种唱法的演唱特点,帮助学生 了解歌唱的呼吸、共鸣、语言、情感的基本技能技 巧,培养学生学会歌唱中运用这些演唱技巧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三种唱法,让学生感受歌唱艺术 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 族音乐,歌唱艺术在吸收、借鉴不同文化的同时, 要有意识的保护、传承、弘扬中国民族声乐文化!
通俗唱法的发展
发展: 中国通俗音乐是20世纪初,从国外传入。30年代有 一定发展,代表的歌星是周璇。建国后,通俗音乐作 为“靡靡之音”被禁锢,港台通俗音乐却蓬勃发展, 代表歌星邓丽君。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要求 “百花齐放”,港台、欧美通俗音乐纷纷涌入。由于 通俗音乐内容贴近生活、旋律清晰明快、演唱方式轻 松自如,受到年轻人的喜爱。1983年上海市文化局、 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青年演员独唱演出评奖活动” 的评奖会上,通俗和美声、民族三种唱法被提出来, 得到周小燕等声乐专家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持。
民族唱法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声乐处于发展时期,出 现了郭兰英等老一辈歌唱家,他们在歌唱中不断 寻找符合发声规律的歌唱方法,他们演唱声音淳 朴、明亮,影响了几代人。文革时期,民族声乐 开始借鉴美声唱法科学训练方法,使民歌唱法有 质的飞跃,涌现了李双江、马玉涛等歌唱家。改 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声乐不断走向成熟,著名 声乐教育家金铁林为民族声乐辛勤耕耘,培养了 彭丽媛、张也、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为弘扬中 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结 束
谢 谢 观 赏!
课堂讨论:通俗音乐能否进课堂?
通俗音乐只要是内容积极健康、旋律优美动听, 是可以进课堂 ,如《同一首歌》《我的中国心》 等。但是对内容低俗,演唱“挤、嘘、喊、哑、 沙”通俗音乐,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对 学生的声带造成损伤),是绝对不允许进课堂的。
三种唱法的差异比较
呼吸:美声—胸腹式呼吸; 民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 通俗—没有统一标准。 共鸣:美声—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 民族—口腔共鸣、头腔共鸣 通俗—没有统一标准。 语言:美声—语言清晰、声音丰满、母音统一 民族—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声情并茂 通俗—语言清晰。 喉咙:美声—喉咙打开、喉位稳定下降 民族—喉咙打开、喉位适当下降 通俗—没有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