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1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1.1齐河县概况1.1.1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区位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山东省会济南市西,黄河左岸,属山东省德州市。

地理坐标在北纬36°24′~37°00′、东经116°23′~117°03′之间。

西南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距东阿县城68.5公里,距茌平县城50.5公里。

西北与高唐、禹城两县接壤,距高唐县城40公里,距禹城县城19公里。

北界临邑县,距县城45.5公里。

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

东南隔黄河与济南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济南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

县城距德州市区83公里,距北京市355公里。

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

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09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济南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济南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

200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

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

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经济区位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

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了条件。

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

作为山东省城济南的西北门户,齐河与济南一衣带水,隔黄河相望,是省会连接鲁西北三区的交通咽喉。

自古以来,兵家或进或退,或攻或守,无不把齐河作为举措重筹。

齐河历史上商业发达。

据1933年版《齐河县志》记载:“县境与济南仅隔大清河,河建石桥,交通方便,商业常得信息于先,因之发达”。

1736——1820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齐河商业盛极一时。

1934年,县境私人经商者约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

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齐河有南(南京、上海)来北(北京、天津)往之便,处东(东部沿海)西(西部腹地)交通之要,位置非常有利。

齐河境内的铁路、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为发展经济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位于齐河县中心的县城具有优越的经济和地理区位条件,青银、京福高速公路分别从县城北侧、东侧穿过,308国道从县城北侧穿过,使齐河县城成为山东省经济轴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对于促进齐河县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2社会经济概况近五年来(1998-2003年),齐河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亿元,年均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1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7年的55:21.9:23.1调整到28.1:44:27.9,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2亿元,年均增长19.7%。

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比1997年增加604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79亿元,年均增长10.2%。

齐河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现正向现代化迈进。

全县历年经济指标一览表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齐河县与德州市其它县、市、区经济状况比较:1.1.3县城人口概况1997年晏城镇人口34739人, 非农业人口6453人;至2002年晏城镇人口为134639人, 非农业人口58774人。

人口增长率波动不定, 1997-2002年期间城镇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5.77%。

现状城区在县域内的首位度为48.76%。

从人口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的变动关系来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渐下降。

从1998年的16.66‰,下降到2002年末的9.24‰。

这反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逐步上升,从而决定了综合增长率的走势。

1998年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为1.45‰,1999年增加到的8.37‰。

人口变化从以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并重,转为以机械增长为主体的局面。

齐河县城人口变化趋势图单位:人160000140000120000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人口数1.2原有总体规划回顾和评述1.2.1原有的总体规划简述原《齐河县城总体规划1995-2010》,是在199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编制的。

规划范围及规模:北到义合庄变电站的北端,南到小周乡水源地的南端,西到华店乡驻地,东到晏城镇界,规划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总用地29.04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20——25万(201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145平方米。

规划确定城市性质: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济南交通枢纽和物资转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化工、纺织、机械电子为主的卫星城。

城市发展方向:2010年内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展,向北向东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2000年内城市主要向西发展;2050年内在继续向西南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强乡镇的建设。

用地布局:以铁路、大姜沟、倪伦河为界,采用绿地楔入城市的模式,形成五个组团。

1.2.2199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齐河县“95总规”是在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编制的,其规划成果关于城市近期发展的思路较为清晰,城市规模总体较为合理,城市组团布局亦较为恰当,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符合当时的实际发展需要的,对齐河县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但是,近两年来,齐河县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规划已显现出诸多不足,需要加以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具体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城市规划方向并不吻合。

1995规划对城市自然地质条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功能分区,各种用地布置较为合理。

但是却忽视了县城北侧308国道发展轴对工业发展的吸引力,导致以后308国道两侧工业发展的失控,造成城市功能布局的不合理,城区易受工业污染等后果。

⏹工业用地选址与城市发展方向的矛盾。

原规划工业用地较为分散,主要位于城市的西北和东南,这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选择,迫使城区向西南方向发展。

⏹城市更新改造未得到充分重视,城中村现象比较严重。

城市环境状况与生活质量都与齐河的地位和形象不符,在规划中旧城改建问题基本被忽视,导致旧城改造盲目,且缺乏具体措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城市历史遗存、传统文化、整体风貌重视不够,城市特色不突出。

如何发挥齐河自然环境的优势方面考虑不足,上版本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及规划实施中,对于注重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构造整体的城市风貌的考虑相对较少。

虽然在城市建设中,建设了一批城市广场、绿地和标志性建筑。

但是你喜欢齐河吗29%12%59%喜欢不喜欢说不清没有很好地解决在城市形态和城市结构上使城市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欠缺对城市形象的整体考虑。

实施规划的措施与建议过于笼统,缺少具体的管理实施的建议。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如何实施城市规划的关键是靠管理,而这正是上次规划所欠缺的。

1.3社会公众对齐河的评价为了使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和民主,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强调公众的参与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我们与齐河建设局及有关单位合作,进行了针对齐河城市建设情况的市民调查。

我们在市民中做了500多份的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市民对城市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对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市场建设及环境污染治理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1总体评价在你是否喜欢齐河的调查中有29%的市民表示喜欢,但有58.6%的市民说不清。

这说明我们的城市总体魅力不强,城市特色不够突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有待提高。

(见图)1.3.2经济在对市民的收入情况调查时,有49.7%的人收入在5000—10000元间。

有36%的市民收入在5000元以下,市民的收入在全省城镇职工收入中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经济是基础,收入水平低决定了市民会更关注与基本生活有关的城市建设问题,近期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档次应充分考虑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在调查收入是否满意时有40.2%的人对收入表示不满意,表明市民还需要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城市还有发展的潜力。

但有35.6%的市民表示一般,有点满足于现状,不求发展。

因此,我们的城市还需要活力,加强发展的潜力。

(见图)1.3.3生活居民对居住条件满意程度上有50.3%的人表示满意,说明县城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较好。

有36.5%的市民表示不满意。

接下来对不满意居住条件主要缺点在哪里调查时,有57.9%的人认为住房面积小,17.2%的人认为居住环境差,12.7%的人认为配套设施不完善,也就是说市民在安居的同时对住房面积有更大的要求,还需进一步发展住宅建设,特别是多层住宅,现在的居民大多是住平房,且住宅面积狭小、交通不流畅、没有绿化、配套不完善,这是这次调查居民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要进一步发展住宅建设,增加住宅面积,改善住宅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人们的住宅生活水平。

(见图)有59.2%的人希望居住在老城区,这主要是因为老城区医疗、教育、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完善,人民的日常生活比较方便;而只有29.2%的人希望居住在新区。

要结合老城区现有的配套设施,大力改造城市面貌,拆除原有的平房,重新规划,建设更美的更适于人居住的美好家园。

在新区建设高品位住宅,满足高层次住宅的需求。

(见图及表)表:若有条件希望居住在哪里调查情况有52.9%的人目前的住的房子是房改房,其余大部分为商品房,11.7%的人是在租房。

有34.4%的人认为未来5年内有准备买房的计划,租房子中的部分人也要买房子,也就是未来几年中商品房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住宅产业将会有进一步发展。

(见表)表:目前住房的来源调查情况在双休日以何种方式度过调查时,有36.4%的人是在单位上班,有33.6%的人是在家,30.1%的人逛街。

说明除工作外,城市尚无娱乐、健身、休闲的场所;城市的公建配套设施、公共娱乐设施太少,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不完善。

(见表)表:双休日哪里度过调查情况1.3.4 交通在对县城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时,24.3%的市民表示满意,70.7%的人表示不满意,说明城市目前的交通状况有待改善。

而城市中的一些畸形交叉口,容易引起交通混乱,发生交通事故,急需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