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南阳市桐柏县人民政府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二OO七年一月第一章概况1.1地理位置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交界处。

地理坐标在东经113º00´至113º49´和北纬32º17´至32º43´之间。

东邻信阳,南界湖北省随州、枣阳两市,北邻泌阳、确山二县,西接唐河。

全境东西长76.1公里,南北宽49.3公里,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

县城位置距离南阳约120公里,信阳约80公里,武汉约270公里。

312国道经县城横贯全境。

新建成的宁西铁路在县城设置了客运站和货运站场,驿宛高速路与桐明路相交处预留有县城出入口。

1.2自然环境县域地貌以浅山、丘陵为主,斜贯县境的桐柏山构成地貌的骨架,主脉由西向东蜿蜒于县境南侧,为河南、湖北两省天然分界;余脉延伸至中部、北部和东北部,形成大面积浅山和丘陵。

境内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58条。

地表水系以淮源镇固庙村的西岭和大河镇土门村的新坡岭一线为分水岭,东属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桐柏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般特征;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生长,自然条件优越。

资源富集,矿产、林果、畜牧、土特产、水产、旅游是六大优势资源;石油、黄金、白银、天然碱储量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淮河发源地,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帘寺为河南省四大名寺之一,还有桃花洞、淮源井、淮源亭、云台禅寺、桂泉寺、玉皇顶、盘古山、黄岗红叶等名胜古迹。

1.3历史沿革桐柏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

春秋属楚,秦属南阳郡湖阳县,西汉置平氏,又在固庙村建复阳候国;三国时属魏地,置义阳县;南北朝时西部为平氏县,东部建置多变,梁建淮安县,西魏建淮南县,北魏时建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淮安、义乡二县为桐柏县,治所在今固县镇;隋唐、五代时平氏、桐柏两县并立。

宋开皇五年(公元972年)废平氏县为镇,次年桐柏县治移至固庙,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废县为镇,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复为县,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又废为镇;元初复置桐柏县,元三年(1266年)废为镇,入唐州泌阳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桐柏县、治所在今县城,属南阳府;清沿明制。

民国期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公署。

1949年建国后,桐柏属南阳地区行署。

1.4行政辖区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分别是城关镇(县城)、埠江镇、淮源镇、平氏镇、毛集镇、月河镇、吴城镇、固县镇、大河镇。

1.5经济与社会发展县里在“十五”期间提出“工业立县、项目统揽、开放带动、发挥优势、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6%,2005年达到4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全县紧紧围绕骨干企业、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实施重点突破,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转化。

目前,碱硝化工、金银矿产、中药提纯、螺旋藻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进一步加强。

淮北新区工业园、中原碱化工城、埠江轻工城已具雏形。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紧紧围绕果、药、茶、牧等传统产业和螺旋藻、花卉等新型产业,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加速了林果大县的进程;中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规模壮大、品质提高;全县粮食品种结构优化,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粮经调整为6:4。

以旅游、商贸、保险为主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2:49:19。

经济结构调整提速,为“十一五”经济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

同时,该县结合312国道改线、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的建设,实施了县城桐明路改造、加快了淮北新区骨干道路建设;省道鲁姚线桐柏段已顺利完成,朱黄公路全线贯通,信南高速即将竣工,全县路网结构明显改善。

农村电网三期改造进度加快,电力供应紧张形势有所缓解。

生态建设全面推开,2004年桐柏县获得河南省最佳人居环境奖。

与此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埠江、月河、平氏、淮源等小城镇上档升级,全县城镇化率由24.4%提高到26.7%。

景区建设加快,盘古溪、通天河、桃花洞旅游线路开发全面启动,淮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3A旅游区。

全县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科技推广转化明显加快,桐柏县荣获全国科技工作进步县。

“两基”教育条件改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医院经营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县乡卫生医疗条件显著改善。

广电事业投入增多,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节目采播水平明显提高。

对外宣传工作得到加强。

有效组织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促进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为“十一五”的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6.1 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及评价6.1.1 城镇体系现状特点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分别是城关镇(县城)、埠江镇、淮源镇、平氏镇、毛集镇、月河镇、吴城镇、固县镇、大河镇。

县域城镇体系现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从空间结构上看,现状城镇布局多以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延续为主,呈沿河两岸、沿交通线均衡分布。

并已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埠江、毛集为两翼,沿拟建312国道和206省道形成两个城镇带的格局。

全县9个建制镇中的8个分布在这两个城镇带上。

(2)从等级规模结构看,现状城镇等级规模保持了合理的“金字塔”型。

接等级划分为四级,以县城为“金字塔”的顶点,以下依次为二级:埠江、毛集;三级:月河、吴城、平氏、固县、大河、淮源;四级:城郊、程湾、安棚、新集、朱庄、黄岗、回龙。

各级城镇数量为1:2:6:7。

(3)从职能结构看,多数城镇职能为单一型,少数城镇为综合型。

其中县城是综合型县域中心城:埠江、毛集处于以矿产开发与加工为基础向综合型发展的过渡期。

其它单一型的城镇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矿产开发为主的工矿型城镇;一类是以农业和支农工业为主的农贸型;一类是依靠良好的交通条件发展的交贸型。

6.1.2 存在的主要问题1)中心城发育不够,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全县目前城镇规模体系为“小城市-小城镇”的结构模式,中心城在周边区域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完善。

2)地域性中心城市规模不大,城乡发展带动能力不强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普遍规模不大,对接纳农村人口城镇化准备不足,吸引力不足,极化作用不明显,难以发挥其扩散效应和辐射作用。

城区的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就业机会少,导致人口外流,使城区总人口乃至全县城镇人口呈缓慢机械增长。

3)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003年县域总人口42.9万人,非农业人口10.6万人,城镇化水平24.71%。

现状人口密度为214人/平方公里。

按乡镇人口密度划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00人以下:回龙、朱庄。

101——200人:城郊、黄岗、大河、程湾、鸿仪河。

201——300人:月河、吴城、毛集、新集、固县。

301——500人:安棚501——800人:平氏801——1000人:埠江。

城关镇的人口密度为1834人/平方公里。

4)小城镇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发展重点不突出6.2 县域发展条件评价6.2.1 区位条件桐柏地处豫鄂交界地带,西靠焦枝铁路、东临京广大动脉。

312国道、宁西铁路横贯全境,起到东连京广、西抵焦枝的重要作用。

桐柏在国家东中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属中部地区之中间,地理位置适中,具有承东启西双重效应,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顺势推移经济、技术、人才的过渡地区。

桐柏县西部的埠江是河南油田的重要基地;东部的毛集及周围地区一直为信阳的矿产资源产地;中部的桐柏县城扼守312国道和宁西铁路等交通要道,与东西两翼遥相呼应,形成了中、东、西三个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既有本地区内的经济互补,又可以与区外其它县市加强经济往来,内引外联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

6.2.2 自然资源条件桐柏县地质构造独特、地形地貌类型复杂,且地处南北气候的交界地带,从而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桐柏的自然资源内涵丰富、优势明显、开发利用价值高。

1)矿产资源全县矿产56种,已开发或部分开发利用的有23种,以金、银等贵金属以及石油、碱矿为主,可为冶金、化工、建筑、能源等多种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被誉为“中国天然碱之都”。

2)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地表水径流总量为7.56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0.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905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5倍左右。

3)生物资源林木、果树、中草药、家畜及野生动物资源都十分丰富。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活立木积蓄量132万立方米;高标准的经济林34万余亩。

4)旅游资源桐柏被史称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淮源省级风景名胜区内景点集中、风格独特,人文内涵丰富,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沉积深厚厂泛,具有较高观赏旅游价值。

6.2.3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桐柏县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9.06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为8.1855亿元,占总值的29.2%;第二产业为15.0821亿元,占总值的51.9%;第三产业为5.4923亿元,占总值的18.9%。

桐柏县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0.79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为45.82亿元,占总产值的75.37%;农业总产值为14.97,占总产值的24.63%。

“十五”计划实施取得实效,主要指标可以提前完成。

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6%,2005年预计达到42.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十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发展战略得到充分贯彻,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端倪。

3)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投资硬环境进一步改善。

4)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6.2.4 土地利用条件全县总土地面积194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占40.2%,耕地占27.6%,园地占0.52%,居民工矿地占5.54%,交通用地占0.65%;未利用土地占20.14%。

全县人均耕地面积达1.2亩,人均山地面积5.4亩,除极少山石裸露和较高海拔外, 90%以上面积可发展林业、畜牧业。

6.2.5 基础设施条件1)交通设施宁西铁路横贯全境;312国道沿西南方向穿越,境内长68.7公里;“岳阳——随州——驻马店”高速公路、“上海——武威”高速公路,省道S239鲁艾线、省道S234平桐线、省道S206商桐线等正在建设中;一些专用线路和景区Z005旅游线路也即将竣工。

建成之后,必将大大增强全县的交通设施,改善全县的交通状况。

2)电力设施县城110KV变电站(淮源大道一里岗)、35 KV变电站(位于桐银路(淮北路)铁路南城郊)各一座。

110KV变电站有主变一台容量31500KVA,由唐桐110KV 线路,大桐110KV线路双回路电源供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