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说明书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二OO四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章基本概况 (1)第二章规划背景 (5)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第一章基本概况一、县域概况(一)历史沿革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
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
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
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
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
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1. 位置和面积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
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
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
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圈和川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地处眉山、乐山和雅安三角中心,北距成都市110公里,东到眉山市50公里,东南至乐山57公里,西距雅安60公里,处于上述4个大中城市或地级市的中心地带,交通时距均在2小时之内,便于接受其吸引辐射和区域带动:西北侧有成雅高速公路,东侧有成乐高速公路、成昆铁路擦过,川西环线省道106线从县城起始,省道305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越,交通比便较方。
从旅游区位看,洪雅县城处于成都优先旅游发展区和川南优先旅游发展区之间,川西南旅游环线上,位于雅安、乐山、峨嵋、成都的中心地带,可构成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碧峰峡、槽渔滩、瓦屋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的国际旅游黄金干线,发展旅游的区位条件良好。
3. 自然环境洪雅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夏不酷热,冬无严寒,少霜雪,春季气候回春早,但多寒潮和低温多绵雨,降温快,四季宜耕。
年平均气温16.8℃,无霜期304天,年日照1080小时以上,年均降雨量1493.8毫米。
适宜多种林竹和农作物生长及养殖业发展。
洪雅境内河流纵横,有大小河流330条。
水能资源丰富,全县已有大小电站101座,装机容量43.7万千瓦,1983年列为全国—百个电气试点县。
森林、水能、矿产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建设基础较好,有发展资源转化型工业的有利条件;洪雅县旅游资源丰富,县内有珍贵植物桫椤、珙桐、银杏、红豆木、珍贵动物有大熊猫、羚牛、小熊猫、红腹角雉等。
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瓦屋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槽渔滩,还有玉屏山、汉王湖等风景区和众多的省市级文物。
洪雅县地形地貌多样,河流水系发达,土壤植被较好,气候条件较为适应,生态环境破坏较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林业和水资源丰富,交通比较发达,大农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是全国效益型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
种植业较发达,粮食产量高,林业植树造林面积大,成材林比重高,畜牧业饲料来源广,副业资源充足,渔业水质好,水域广阔,资源丰富。
(三)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洪雅已形成了工业以水电为主,农业以奶业为主,服务业以旅游为主的产业布局,并配套发展了高耗能加工、矿产开发、精密仪器部件毛胚加工、化工建材等为重点的关联工业,以奶业、中药材、茶叶、大米、笋竹等为重点的关联农业,以交通、通讯、餐饮娱乐等为重点的关联服务业。
生态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使全县逐渐跳出单纯种养的“二元结构”,形成以种植为基础,不断拓展壮大养殖业、加工业、销售业、服务业等领域,产业链条由基础农业延伸到加工业、服务业,由原材料延伸到了市场,由单元结构发展到了多元结构。
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5.23亿,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43亿、6.11亿、3.69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5.7:40.1:24.2。
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18.72亿元,工农业产值比重为54.9:45.1。
2003年农业总产值8.4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76亿。
农产品主要有优质稻、玉米、红苕、蚕茧、药材、水果、生猪、奶牛、竹等。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1.7%。
2003年工业总产值10.27亿元,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为18:82。
已形成包括乳业、精密仪器部件毛胚加工、化工特别是精细化工、建材、食品、家具、包装印刷等的工业体系。
2003年全县完成固定投资总额10.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亿。
年末银行存款余额达16.31亿元。
实现财政预算收入1.5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2.03亿元。
洪雅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80元/人。
二、城市概况洪雅县城位于县域北部,地处青衣江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3′21″,北纬29°32′24″。
距眉山市中心城区53公里,距成都市110公里,距雅安市中心城区62公里。
对外交通有106线眉山到洪雅快速路,305隆(昌)——雅(安)路穿过县城。
洪雅县城处于青衣江河床一级堆积阶地,地势平坦。
城区地质0~6米内为第四系洪水冲积层,6米以下为白垩系,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砂岩。
地基承载力为1~1.2kg/cm2。
全县地处中强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率高,但强度不大,震源较深。
地震烈度为6度。
县城多年平均气温16.8℃,最高气温36.2℃,最低气温-3.3℃,年平均降水量为1493.9mm,历年最高降雨量为2165.4mm,全年60%降雨集中在6~8月,累年平均日照率为24%,累年平均无霜期为303.2天,县城主导风向为东、西风,频率8%,最大风速12米/秒,出现方向NW、NNE、NE;全年静风频率36%,相对湿度82%,绝对湿度16.7%。
青衣江从县城南侧流过,建成区与青衣江平均高差6~11米。
历年最枯水量96m3/秒,20年一遇洪水位458.18米,50年一遇洪水位458.97米。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
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
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
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
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
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洪雅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但自古交通闭塞,解放前无一条公路通车,长期处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状况。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洪雅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县城住镇总人口4.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万人,暂住一年以上人口0.63万人,住镇农业人口0.8万人,建成区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77.9米2/人。
其中居住用地占36.0%,人均28.0米2/人;工业用地占20.0%,人均15.6米2/人;道路广场用地占14.6%,人均3.3米2/人;绿地占0.5%,人均0.4米2/人。
省道106线眉山——洪雅快速路,青衣江二桥(洪州大桥)已建成通车,县城内大部分城区已改造修建,环境质量,县城内部交通已得到了很大改观。
第二章规划背景一、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的新形势1. 国家加快西部开发步伐,城市化提上议事日程国家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以及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相应四川省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并明确提出要建成西部经济强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要超过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力争赶上当年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把城市发展列入国家五年计划之中,四川省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相应各种政策的出台,对提升洪雅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一步深化完善,并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
加入WTO,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投资体制、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土地使用政策发生重大变革,经济结构大调整,这些都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3. 城市经营作为政府管理新模式的提出,要求城市规划发挥主动适应、调控、放大市场正面效应的功能,使城市各种资源聚合、重组并实现外部效应与整体效应的衍生,达到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目的。
4. 建设部近期发的《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要求加强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强制性内容。
5. 重要基础设施实施眉山—洪雅快速路(106线)的建成使用,对洪雅对外交通、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交通布局都产生了明显影响;城东水电站的建设,要求城市一定时期用地发展方向有所变化,要求调整规划。
6. 洪雅国际奶业观光园区建设的提出,使洪雅主导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求进一步进行经济分析论证,提出合适的经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