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二单元阴阳应象(6学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
应象,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其象相应的意思。
本单元的内容,讨论了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与自然相通应的相互关系。
【教学要求】1.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了解五行的演泽及在医学上的运用。
2.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3.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教学内容】1.阴阳学说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①解释生理;②解释饮食生化过程;③解释病因发病;④解释病机;⑤指导辨证;⑥分析药性功用;⑦指导诊法;⑧指导针刺治疗;⑨指导养生。
3.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
4.阴阳的可分性。
5.阴阳的升降变化、动而不已是事物生杀之本始。
【教学时数】6学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原文] 201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校注]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即阴阳是天地自然界的法则。
2、万物之纲纪:纲纪,即纲领。
意为阴阳是归纳(统括)事物的纲领。
3、变化之父母: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意为阴阳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源。
4、生杀之本始: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意为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5、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意为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
求,推求。
意为治疗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
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
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
②意为阳生则阴亦随之长,阳衰则阴亦随之消,说明了阴阳双方的互根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作用才有了生长收藏。
10、阳化气,阴成形:即气和形是物质的两种状态,分属于阴阳。
推及于人体,则生化功能为阳;有形的血、精、津液等形质为阴。
11、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互变为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关系。
推之于四时气候,冬寒之极,变生春温,夏热之极,变生秋凉。
12、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
清,水谷精微。
13、飧泄:指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14、胀:此指胸膈胀满。
15、反作:即反常。
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在下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6、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
指上述飧泄、胀,是谓阴阳反作。
意为这就是阴阳反常变化形成的阴阳逆行的病证。
17、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集为地,与前“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之意同。
18、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地气受阳热的蒸腾上升为云,天气受阴寒而凝聚下降为雨,而云变为天气,雨成为地气。
可见天气的云来源于地气的水,地气的水产生于天气的云。
通过云雨互变的自然现象,说明阴阳互根为用、相互转化、阴升阳降、阴阳交感、化生万物的道理。
19、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
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
20、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
腠理,即肌肉的纹理。
21、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分析]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
并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之所以能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并指出阴阳两方,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的。
反映出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2、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临床诊治原则。
本,此处指阴阳而言。
“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其道理是:(1)从生理上讲,人体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上下表里内外,这些皆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治疗上,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二性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并且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盛衰的不同而进行调治。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的病机分析。
本句以阴阳为纲,论述了机体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病理。
飧泄,为完谷不化的泄泻。
瞋胀指胸膈胀满。
清气,指清阳之气,属阳当升。
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水谷失于温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
浊气,指浊阴之气,属阴当降。
若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阻滞气机,则壅塞胸膈,而表现为胸膈胀满的胀证。
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故后世医家常用此句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
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原文] 202一级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校注]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2、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薄为阳中之阴。
3、味厚者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为阴中之阴,有泄泻作用,如大黄之属;味薄为阴中之阳,有通利小便的作用,如木通之属。
气薄为阳中之阴,有发汗解表作用,如麻黄之属;气厚为阳中之阳,有助阳发热作用,如附子之属。
4、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进一步发挥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
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进一步发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
气,正气。
之,作使、令解。
即此句本义为:药食气味纯阳者易化壮火令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者易化为少火令正气盛壮。
5、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耗散人体的元气,人体的元气赖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元气,药物饮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元气。
前食字,是消蚀的意思,后“食”字,音义同饲。
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五味为阴,阴中又有阴阳。
辛走气而性散,甘走脾而灌溉四旁。
所以辛甘发散为阳。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所以酸苦涌泄为阴。
[分析]一、论述了人体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味(阴)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出下窍薄-阴中之阳-通-木通、茯苓气(阳)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出上窍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二、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见教材P42的导读3。
[原文] 204一级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
[注释]1、风胜则动: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或头目眩晕。
2、热胜则肿: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
3、干:干燥,干涸。
4、寒胜则浮:浮,浮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聚水成为浮肿。
5、湿胜则濡泄:濡泄,又称湿泄。
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分析]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治病的基本特点。
对中医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丰富了“六气为病”的理论。
若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其临床表现常见风气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泄泻稀溏;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
[原文] 204一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校注]1、人有五脏化五气:五气,即五脏之气。
马莳注:“人有肝心脾肺肾之五脏,以化五脏之气,而喜怒忧悲恐之五志从兹而生焉。
”2、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七情变化之概称,七情太过损伤人身气机;寒暑,泛指六淫外邪,六淫之邪伤人,首犯形体机表。
明确提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而为病。
从而告诫人们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必须外防邪气入侵,内调精神情志。
3、暴怒伤阴,暴喜伤阳:阴,指肝。
阳,指心。
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乱,故伤阴。
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故伤阳。
4、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
满脉,邪气亢盛,充斥脉体。
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
全句言逆行之气上行,满于经脉,神气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