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 PPT课件
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气归精(精食气) 气(阳) 气(太过)伤精 味归形(形食味) 味(阴) 味(太过)伤形 气伤于味(太过) 形 气生形 精 化生精 形归气 气
(真气、元气)
精归化
精化 为气
化
(生化、化生)
同气相求
生成充养
伤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
2.用阴阳理论说明药物功能 [原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节选)
[篇 解 ]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虽言阴阳,亦赅 五行。
应:应验于,即相应、对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表象、征象。 大论: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阴阳应象:言阴阳理论可以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现 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
马莳:“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
清·张志聪:“本者,本于阴阳也。人之脏腑气血,表 里上下,皆本乎阴阳,而外淫之风寒暑湿,四时五行,亦总 属阴阳二气。至于治病之气味,用针之左右,诊别色脉,引 越高下,皆不出乎阴阳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
[医案举隅]
武胜门外夏姓,因街市流行霍乱,夫妇均受传染,同 日发病,均大吐大泻,大汗出,肢厥脉绝,腹痛筋转,目 陷皮瘪,证象颇同。但男则舌苔白,津满,渴不欲饮,喜 热,吐泻清冷,不大臭,其筋转强直拘挛,是为寒多;女 则舌苔黄,中心灰黑,津少,口大渴,饮冷不休,吐泻甚 臭,其筋转抽掣急剧,是为热多。 ……一用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加萸肉、木瓜; 一用甘露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条桂、滑石、石 膏、寒水石,加蚕砂、省头草,均连续频进(一剂分二服, 半日一夜,令六次服尽)。三剂后,夫妇均吐泻止,厥回 脉出而愈。
1.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虽为天上的云气下降而成,但 有赖于地阴之气的凝降,故谓“雨出地气”;云虽由地上 的水气转化而来,但离不开天阳之气的蒸腾,故谓“云出 天气”。
[理论阐释]
清阳浊阴在人体的分布和走向
重点哦 !
清阳:头面诸窍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上窍:耳、目、口、鼻 浊阴: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下窍:前后二阴
冉雪峰医案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 阴藏[1],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 浊,热气生清[2]。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䐜胀[3]。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文。阴阳既为万物生长之本,也为 藏杀之本。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也主藏敛。 2.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 腾作用产生清阳 3.䐜胀:䐜,胀满。䐜胀此指胸膈胀满。
[医案举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肝脉循 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 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 效。
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 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九峰医案》)
[原文]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 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1]。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 归六府。
[理论阐释]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飧泄系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所致。张介宾注: “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治疗 上多宗东垣升阳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 汤之类。 䐜胀之病机关键在于浊阴不降,如胃气不降所致 的胀满。张介宾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 降,故为䐜胀。”治疗时当以通降浊阴为主。
清阳:阳气 浊阴:阴精 腠理: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 五脏:心、肝、脾、肺、肾 四肢:上肢、下肢 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
清阳:饮食物化生的水谷精微 浊阴:饮食水谷及所化的糟粕
[医案举隅]
王某,男,62岁。1992年12月18日初诊 纵然龄超六秩,房颤连年,但尚无衰羸迹象。其鸣之 来,未必言虚,良以清阳不升,痰浊为祟耳。取升清化浊 手法。 升麻3g 葛根6g 白术6g 太子参10g 茯苓10g 青皮6g 半夏6g 天竺黄6g 菖蒲3g 甘草3g 七剂 二诊:1993年7月13日。 效方中辍,总有遗憾,病仍去年之病,药亦去年之药 ,循其规也。 升麻3g 葛根6g 太子参10g 黄芪10g 白术6g 茯苓10g 路路通10g 青皮6g 菖蒲3g 六一散12g 七剂 干祖望医案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 1.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1]。味归形,形归 气[2];气归精,精归化[3]。精食气,形食味[4];化生精, 气生形[5]。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1.阳为气,阴为味:气,指药食之气。味,指药食之味。 2.味归形,形归气:味,药食之味;归,生成、充养、促进;形, 形体,包括脏腑精血等有形物质;气,人体真元之气。 3.气归精,精归化:气,药食之气;归,生成、充养、促进;精, 人体之精气;化,化生、生化,此指人体真元之气的生化作用。 4.精食气,形食味:食,依赖。这是对“味归形”、“气归精” 的进一步说明。 5.化生精,气生形:人的生化作用可以促进精气的生成,人的真 元之气可以充养人之形体。
《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 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3.本:本,根本,这里指阴阳。
[理论阐释]
治病必求于本
本,在文中指阴阳而言。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乃至消 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的法则和规 律。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调, 故诊治疾病要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所谓“治病求本”,约 而言之,即诊断上要重视诊察阴阳失调的状况,治疗上要 重视纠正阴阳的偏颇盛衰,恢复、促进其平衡协调。
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
[原文 ]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1],神明之府[2]也。治病必求于本[3]。
1.本始:即本原、由来。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都以 阴阳为始因。 2.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奇妙作用及内在力 量。府,所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