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学案

文言文阅读学案

一、传记类整体阅读:刘公平倭冢记童蒙吉人物:白川刘公事件:刘公任职淮扬,西场一战大捷;刘公运筹帷幄,布防井井有条,保国泰民安。

百姓在各地建祠堂纪念,对刘公评价极高。

人物特点:运筹帷幄;师行有纪律,不扰民;老成厚重、忠义精诚、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

自辽阳守将刘江败倭寇于樱桃园之后,不敢犯顺者几二百年矣。

嘉靖壬子,东南又受荼毒,而淮扬尤甚。

天子轸(zhěn伤痛)念畿辅重地。

特简白川刘公以浙江副使拜命兹地。

运筹布策,井井有条。

己未夏,倭连艘数千余入寇,破通州副总兵于水上,遂薄如皋,西窥淮扬,势如风火。

公誓诸将,奋不顾身,亲勒部阵,一战于丁堰,再战于东门,贼乘夜循海而趋庙湾,军门李公遂大破之。

此盖初至之贼云。

既而,江南逸贼秋初复犯通州。

公乃选轻车数百扼皋之岔河,以断贼西向。

而自以其兵同边将邱公待贼于西场。

少顷,贼果趋西场。

公命骑兵张两翼以冲其腋,而以大炮摧其中,俘斩者三百有奇。

贼遂奔入仲家园。

公进围,越三昼夜,缺其一面,贼终不敢遁,凡斩大酋长以下千五百二十七级,生虏十五人。

余党歼于刘庄,迄无噍类①。

海帮赖以安堵。

蒙吉以公务至西场,见路东有碣曰“刘公平倭冢”。

盖场之人仿古京观萃倭骨而封之,以识公功也。

蒙吉询诸父老,津津道公灭贼状。

夫西场之捷,其己未成功之尤者乎!盖胜之丁堰诸处者,至西场而后赫其威;歼于刘庄者,在西场已先褫其魂。

而西场之得名与樱桃园一辙矣,然樱桃园一捷,而倭奴不敢犯华者二百年,则斯捷也,又焉知不可保数百年无虞矣?公为人沉毅,而智虑绝人。

师行尤有纪律,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而以休养抚循之意寓于师旅饥馑中。

故民之肖像以生祀公者,无问遐迩。

在扬州则祠,在泰州则祠,在如皋则祠,在宝应则祠,在海安则祠。

兹石之树,乌足以尽公哉!尝窃计之,公之老成厚重似赵充国,忠义精诚似郭汾阳,仁和谦谨、敬礼士夫下吏似曹彬,岂刘江可同日语哉!于戏②,自倭犯中国,未有能一大创者。

公以文墨儒绅,义激于衷,兴师挞伐,横厉岛夷,前后折馘约三千有奇。

铭纪旆常,有国史氏在,蒙吉何能与焉!公讳景韶,字子成,号白川,湖广武昌府崇阳县人。

起家甲辰进士,今升浙江按察使,仍掌海道事。

斯为记。

[注]①噍(jiào)类:本指能吃东西的动物,此处特指活人。

②于戏:语气词,表感叹。

问题:文中说刘公平倭“运筹布策,井井有条”,请以西场大捷为例加以说明二、议论说理类整体阅读整体把握:中心观点:有度,即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论证过程:1.管理朝、选拔人才、奖赏惩恶等都需要“有度”。

2.没有“度”的后果。

3.有“度”的好处。

结论:法令严明,君主就能受到尊崇而不受侵犯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荆庄王①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

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

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

此亡之本也。

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

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故臣②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

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③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

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有删改)[注]①荆庄王: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

②臣:韩非自称。

③雠:用,运用。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三、写景游记类整体阅读燕喜亭记韩愈整体把握:本文记述了韩愈给太原人王弘中所居住的景观地点命名为“燕喜亭”,连州百姓听说此事就结伴前来这里观赏的事。

作者认为上天创造佳境是为了送给那个应得到它的人,燕喜亭正好与王弘中的品德相配,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得到燕喜亭这处佳境,又凭借自己的仁德居住在那里。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景常、元慧游。

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①;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

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②”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

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

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踰岭,虫爱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今其意乃若不足。

《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

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③于天朝也不远矣。

遂刻石以记。

(取材于《韩昌黎文集校注》,有删改)[注]①燔椔翳:烧掉直立和倒伏的枯木。

②燕喜:同“宴喜”,宴饮喜悦。

《诗·鲁颂·閟宫》:“鲁侯燕喜,令妻寿母。

”③羽仪:《易·渐卦》中有语“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旧时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燕喜亭所在地原来一直处在被埋没的状态,直到后来为王弘中一行人所发现。

B.文中燕喜亭各景的命名,有些着眼于景观的外在,有些侧重于表明主人的德行。

C.王弘中已得到朝廷起用,不久将离开燕喜亭,作者期待他成为朝臣表率。

D.作品虽涉及山水风光,但是并不以描摹为重点,而是以其来映衬人物的品德。

考向1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一词多义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正确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再根据具体语境加以推断。

例如“假”字: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谭嗣同》)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史记·项羽本纪》)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于一词多义,下面几种方法会帮助我们更快掌握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

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题目中实词的含义。

例1:不以外夷见忽。

例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2)语言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辨析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文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

例如: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4)语法分析推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如:辨析下列句子中“信”字的用法和意义。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③信义著于四海———④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语境分析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指的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含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6)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义复词,一种是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偏义复词是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例8: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例9: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其与本字的读音往往相同或相近,我们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的读音,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大致推测它的本字,再用本字含义解释这个通假字。

走一遍,练一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何可胜道也哉②公子往数请之③约车骑百余乘④仁而下士⑤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⑦乃谢客就车⑧嬴欲就公子之名⑨金就砺则利⑩使归就戮于秦(11)操军不利,引次江北(12)秦爱纷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1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考向2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的是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但是意思不同的一种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