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九年级语文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1、了解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
【重点】2、熟练运用,灵活解题。
【难点】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2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②等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C.此皆.良实皆.人杰也 D.悉以咨之.决胜于千里之.外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志虑忠纯。
译文:(2)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译文: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A.【甲】文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文臣武将,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段,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C.【乙】文段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了高祖善识人才、善用人才。
D.【甲】文段,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命令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不容反抗。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上都和,此外,诸葛亮还。
(3分)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7 -9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乙】楚有养狙①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
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悟寤③。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④而死。
----------------(选自《诚意伯文集》)注:①狙(jū):猕猴。
②部分:此处指分派。
③寤:同悟④馁:饥饿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广故数言欲亡.亡:(2)狙公卒.馁而死卒: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天下苦秦久矣翻译:(2)山之果,公所树与?翻译:7.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4分)【甲】文中的陈胜、吴广和【乙】文中的众狙都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但他们反抗原因却有所不同: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众狙反抗的根本原因是。
面对命运的不公,陈胜、吴广发出了的质疑,而小狙的的质疑使众狙终于醒悟。
(用原文回答)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8-10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⑥之亚匹⑦矣。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
②约:省减,简化。
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
④服罪输情:认罪、悔改。
⑤物:人,百姓。
⑥亚匹:同一类人。
⑦管、萧:管仲、萧何。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理:(2)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释: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2)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翻译:10.【乙】文中称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诸葛亮的“识治”体现在哪里。
(3分)答: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11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①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②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
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③夕矣!传曰:“不备不虞④,不可以师。
”又曰:“豫⑤备无虞⑥,古之善政。
”又曰:“蜂虿⑦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故曰,有备无患。
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选自《将苑》)注:①[逾]超过。
②[旰]念ɡàn,晩;迟。
③[俟]念sì,等待。
④[虞]准备,防范。
⑤[豫]预先;事先。
⑥[虞]忧虑,忧患。
⑦[虿]念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2)不可以师.师:12.下列各句中“于”和“躬耕于南阳”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C.此谓燕巢于幕 D.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1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是《论语·为政》中的一条语录。
请结合【甲】文说说诸葛亮“敬事而信”的具体表现。
(3分)答:15.【乙】文中提到“居安而不思危”,结合你读过的《出师表》全文和《三国演义》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后主刘禅“居安而不思危”。
(3分)答: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5-8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管夷吾举于士.士:(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2分)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18.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论述是全面的。
第②段中,孟子强调,人担“大任”要经历;第③段中,孟子强调,人只有经过主观努力,才可能带来“”“”“”的结果。
(其中①用自己的话概括,②③④用原文回答)。
(4分)19.下面链接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
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3分)答:【链接材料】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④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⑤。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