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简析及其评价

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简析及其评价

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简析及其评价【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最直接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的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推导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虽然,异化劳动理论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和黑格尔绝对精神异化观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揭示资本主义本质的作用上,其历史价值和历史局限性则是共存的。

只有深入研究异化劳动的内在联系,才能明白其真正的历史地位,以及价值和意义所在。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规定;资本主义;简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异化劳动。

将“异化”与“劳动”结合起来,是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造。

这一概念被视为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的关键理论。

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1],运用异化劳动理论来剖析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交换关系等等。

并且,马克思正是对异化劳动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才走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殿堂”。

所以,异化劳动理论是基础性的、过渡性的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对科学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2],是一部闪烁着天才思想的著作。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情况时,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这样既克服了黑格尔异化观的思辨性又克服了费尔巴哈异化观的神秘性,从而找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这个出发点就是显而易见的经济事实: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再经过逻辑推论,具体地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第一,从现实的直接的结果看,劳动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了。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 [3]工人同自己劳动成果的关系如同费尔巴哈所批判的人与宗教的关系。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给自己的就越少。

” [4]工人的劳动越多,他所丧失的就越多。

这些外化的产品成为他外部的存在,并拥有独立的力量,成为了与其自身相异的敌对的客体。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是一个普遍的且习以为常的经济事实。

劳动者为资本家生产了奇迹,却为自己生产了极度的贫困潦倒、疾病和死亡。

他成了自身对象的奴隶。

这样的奴隶状态达到了极点,并把工人一生一世,甚至世世代代都锁在了奴隶的圆柱上。

因为,他不作为工人,就永远无法维持生命机体的存在,不可能维持家庭的延续;可是另外一面,他不作为“肉体的主体”也同样无法作为“工人”而存在,只有死亡。

原来,工人——作为人的存在,与自己的劳动对象——作为人的需要的物质基础,竟然是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而工人,就是奴隶的现代称谓。

第二,从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来看,他们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了。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 [5]这样的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劳动工人自身的需要,相反是消耗自身的需要来满足资本家的需要。

实际上,不仅工人的劳动不是他的,甚至连工人的休闲也不是他自身的。

因为,工人肉体的满足和作为生命有机体的需求——自然也包括工人的休闲娱乐(如果,工人有休闲时间的话)——都只不过是为了再生产出自己的异化物、对立物所做的必要准备和补充而已。

除了豢养的动物,还有什么东西是身处这样的境地呢?进一步言,就算是放生的牛马也都比工人的生存、劳动条件“自由”,至少,它们没有工厂主和工厂主的监工、以及克扣工资的规章制度。

结果是,工人不再按自身的客观需要吃、穿、住、行、生殖,反而是按资本家利润实现的最大化领取面包、工资、生产劳动和租赁房屋。

工人与真正的奴隶比起来,后者都可能比前者更能感到幸福,毕竟在奴隶主的眼里,他们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在工厂里、在车间里、在流水操作线上,工人只是机器部件的延伸,是不能说话的工具。

直到今天,有的公司还有规定上班时间,公司职员禁止交流,违者开除。

鸟儿根据本能需要做巢,有意识的工人、有目的的类存在物却只能根据资本家的意愿尺度进行劳动生产!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人自主性、能动性的唯一表现就是,“只要肉体的强制或者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6]。

可问题是,这样或那样的劳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人连自由活动的野生动物都算不上,只能算作家养的牲口;而牲口的劳动,是不存在享受的!第三,从人的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 [7] “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 [8]人是类存在物,是有目的的人,但异化劳动把人的第一需要的生命活动变成了只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与动物何异呢?通过劳动改造自身、改造世界,结果反倒成为压榨自身的罪孽。

人之为人的那种本质规定性竟然把人“规定”为了动物。

所以,一方面,劳动让工人的社会生活与工人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相异化;再一个方面,扭曲的、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就只能成为同样扭曲的、抽象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了,而不再是劳动者自己享受生活和生命的形式。

因而,人便不再是人了。

第四,从社会和交往关系上看,人与人的、同样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相互异化了。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比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 [9]这时候,人与人的异化,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吃苦、牺牲、劳动的都是工人,而享受、占有、休闲的都是资本家。

劳动者和剥削者的对立,恰好是通过劳动者与自身的对立表现出来的。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异化才能表现出来。

” [10]不管是人同自身关系的异化,还是人同和自然界的异化,统统表现出这样的状况,即他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仅是分裂的,而且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

在《资本论》中,劳动者与剥削者的这种异化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就是雇佣关系,就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二、四个规定的逻辑关系按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的阐述,四个规定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联系。

“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 [11]由此可见,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显然的、无可置疑的结果,是某种原因的自然“暴露”。

所以,对这个结果的追问,答案就只有在劳动工人与自身劳动过程的关系当中去寻找。

“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 [12]所以,第二个规定是第一个规定的原因和根据;第一个规定是第二个规定的物化结果,是劳动者与自己劳动活动相异化的必然表现。

劳动产品是劳动生产的结果;倘若,工人的劳动过程和劳动行为没有发生“自我异化”,那么,怎么会有劳动产品和劳动者本身的异化呢?“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在此以前考察的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推出他的第三个规定。

” [13]这样,第一个规定和第二个规定共同推论出第三个规定,归根到底还是第二个规定推导出来的。

最后,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还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异化。

第四个规定是前三个异化的直接结果。

综合起来,第二个规定即人与自己劳动活动的异化是最本源的异化,它是导致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与自身的类本质和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的“第一推动力”。

“产品的异化根源于劳动活动的异化,产品和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人同自己的本质异化,进而又造成了人与人的全面异化。

” [14]马克思在谈完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后,紧接着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并且认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

私有财产的占有形式一旦确定,私有财产又成为了劳动异化的原因。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 [15]所以,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就成了相互因果的关系。

作为劳动的成果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就如同孪生兄弟一样,时一同“来到人世”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总表现着另一面,不可分割。

三、异化理论的局限性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无疑具有深刻的内涵。

其论述的思维深度和哲学功底的深厚都令人惊讶,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比起来,确实要伟大得多;哪怕形式上看起来显得有些凌乱和破碎,但其自身的逻辑关联性则十分紧凑。

如果,站在《资本论》的角度,或者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异化劳动理论就有严重的不足性。

尽管,异化劳动理论把马克思带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入口”,但终究还没有进去,此时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基点仍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异化劳动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第一,揭示了现象,解释不了本质;第二,由于第一点,那么在“异化思想”的窠臼里,就算是对现象的解释也会出现循环论证。

第一,四个规定的关键在于第二条,即人与生产活动本身的异化。

表现这种异化的是:(1)在劳动的过程中,没有幸福和享受的感觉;(2)他们的劳动是被强制的;(3)物质的劳动生产竟成了他们维持动物机能运转的手段。

这三点内容都只是对“劳动异化”的表象描述。

既然,生产劳动成了工人活下去的唯一手段,也姑且算作一种目的,可为什么还要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呢?既想活下去,为什么又要逃避活下去的唯一手段呢?为什么劳动必然是强制的呢?劳动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可不可以是非强制的呢?一句话,为什么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是必然的?难道这能够用异化的现象来解释异化的原因吗?第二,谈到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问题。

在异化劳动理论的范围内,马克思只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异化劳动导致私有制;后来,又相互作用。

就算按照这个逻辑,那么有两点:其一,异化劳动如何导致剩余财产,也就是剩余财产最开始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其二,什么导致了劳动的异化。

不管怎么回答,答案断然不是第二条的规定。

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先天不足,这是异化劳动理论内核不可能克服的矛盾,不可逾越的理论高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表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更多地倾向于旧哲学,其唯心主义成分比唯物主义成分更多。

纵然,马克思的研究已经触摸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但却依然是模糊的和含蓄的。

因为,人本主义的影响太过浓厚以致于马克以为,费尔巴哈的发现为他自己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打下真正的基础” [16],“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17],由此可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总体上还停留在表象和道德的水平上。

对剥削制度的义愤填膺,这当然是种高尚的行为。

道义上的谴责,经常成为科学认知的先导,但未必是理论上的正确。

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扬弃,是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过渡到剩余价值论的重要环节、中间环节,是飞跃的一块跳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