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阳光心情河间市曙光小学教师崔香梅健康对于个人来说,乃是事业成功之本,幸福之源。

在现代信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但是,人们对健康概念及健康标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解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因此有必要对健康概念和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曾几何时,我们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从事教师工作的骄傲;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作为赞美教师人格最经典的语言。

然而在赞美教师的职业伟大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我们更应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育事业是教育人的事业,教育要培养具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教育者更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在提供全面素质的今天,我们教师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提高。

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合乎某种社会水准的行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个体必须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有自我发展上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且能面对问题,积极调适,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

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教师,才能正常日常工作,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学生。

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期望是惯性的,认为教师就该比一般人心理适应能力调节能力要强,可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长期的超负荷运作正在吞噬他们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职业精神及专业能力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不断学习,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将学校视为自己不断学习的场。

所以课程改革为内容,转变教师观念为重点,培养教学科研能力使每个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表现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是大家得到共同发展,获得最起码的职业心理满足。

教师自身要学会自我调适:合理思维,多进行正向思维与客观思维,积极面对矛盾和困难;教师要掌握沟通技巧,做到与他人之间坦诚、信赖、友好、尊重、同情与理解,这样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减轻来自同事之间的压力。

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与矛盾,减少消极情绪;主动和社会的其他领域交流;鼓励教师多参与群体与社会活动,扩大心理交往空间;学校应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扫除不合理管理带来的压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用自己优点和积极因素感染他人,根据个性特点,采用灵活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策略,以化解职业适应障碍,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难免有工作压力。

教师应学会自我调节,正视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学会自我减压。

看待事物的角度要多元化,因为当今社会给每个人的空间是无限的,客观世界改变不了的时候主观世界就要改变,不改是不科学的。

保持良好的心态,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通过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谈等方法来减轻工作压力。

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感受及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改善自身的内心状态,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如与他人坦诚交谈,通过自己的倾诉与他人善意的劝告把心头的疙瘩解开,如果是较严重的心理疾病,还需要请心理医生帮助治疗。

但教师主要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育为强国之计,教师为教育之本。

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有祖国繁荣昌盛的明天。

拯救“工程师”的灵魂,是我们整个社会刻不容缓的职责。

作为教师自己,更是要学会自我调适。

所谓自助者天助,自助是一种直接、便捷、根本的救助方法。

而且,“工程师”的职业特点就是育人,他们有这样的优势为自己疗伤。

这里推荐一些自助的方法,希望能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注意宽容待人,善于与人交往。

交往,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心理发展的要求,没有正常的交往,就不可能形成人的思想、情感和个性。

一个教师要与各种类型的学生、家长、同事和亲朋好友交往,不可能事事都顺你,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

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搞得上下左右关系十分紧张,弄得自己心情沉闷,抑郁寡欢,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于个人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总能原谅别人,宽容待人,乐于合群,积极参与学校和学生集体活动,在校与同学、同事、领导友好交往,在家及社会上与亲人、亲戚、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使自己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工作愉快,而且容易养成积极乐观、开朗豪爽的性格。

二.处理好乐观与忧愁的关系,笑口常开大家都知道,人的不同情绪活动或状态,对人的健康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时间持续的消极情绪有害于健康,而积极客观的情绪有益于增进身心健康。

消极的情绪包括忧愁、悲伤、憎恨、惊恐、焦虑、痛苦等等,而积极的情绪包括喜悦、高兴、愉快、乐观等等。

在实际工作与生活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情绪都会出现,要保持心理健康,关键是要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

通过自我情绪的调节,有意识对情绪的发生、发展加以控制。

这就要求我们提高思想意识修养水平,锻炼涵养功夫;即使在学生言行出现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下也能够庄敬自若、克制自己,妥善处理,切忌恼怒和大声责骂。

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使注意从消极情绪中转移到有兴致、有意义的活动方面去,干一些心旷神怡的事,使自己从烦闷中解脱出来。

如此种种,无非是依靠自我力量,控制消极情绪,学会自我解脱,学会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改善自身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厌烦学生,他的情绪、教育行为都会有异常表现,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要努力加强学习,改善自身心理环境,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保持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种平静而稳定的心态,它不会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

其实有些名言正是说明这种心态的,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者常乐"等,以此自勉,是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的。

虽说,缘于"责任感"而出现的焦虑也是必要的,干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紧迫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焦虑是一种动力,然而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则会使人紧张不安,所以还需要以平常心来调节。

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多种兴趣爱好。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各有不同表现,要保持自己稳定的良好心态,就必须扬长避短,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往往正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主要内部原因。

比如在气质上属于胆汁质、多血质的人,要保持自己热情、豪放、明朗、善交际等性格特点,注意克服好冲动、浮躁、自傲、不易自制等弱点;粘液质与抑郁质的人要保持自己冷静、沉稳等性格特点,也要克服孤僻、自我封闭、自卑等弱点。

教师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人是有思想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但是人们在业余时间从事某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爱好的活动时,却专心致志,仿佛把一切烦恼都抛在脑后了。

也许这是暂时的,但这些活动,比如旅游、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常有这种情况,到外面去转转,回来后再想想,也许就觉得原先那些烦恼的确没有什么"意思"。

所以,从事这些活动,不仅能使我们能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得,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能修养身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

四.注意增强挫折的耐受力我们希望工作生活都一帆风顺,但人生道路上挫折总是难以避免。

对待挫折,个人的差异是很大的,也就是人对挫折的耐受力的存在差异。

对挫折耐受力,就是指个人遭受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困扰而免于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

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经得起打击或挫折的能力。

我们应该看到能忍受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是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所以,面对挫折,不是迥避,也不能低头。

清醒地看到挫折是人生现实生活的正常现象,有意识地接受挫折的考验,在挫折与失败后,再接再厉,不断进取,自觉培养耐受挫折的能力,“自古雄才多磨难”。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如果教师毫无承受教育焦虑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稍有不如意就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

在工作中缺乏魄力,遇事缩手缩脚,不愿管和不想管学生,怕引起麻烦,怕承担责任;或者对学生方法简单,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均是承受教育焦虑能力较弱的表现。

承受一定的焦虑,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善管、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

所以,要主动承担难度较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磨练自己的耐性。

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承受焦虑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五.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虽然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性质较单纯,校园内的人际关系也相对简单,但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更容易被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所困扰,容易造成心理状态失衡,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要适当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以便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

情绪反应不正常时,就适当休息一下,听听音乐,唱唱歌曲;找朋友说一些开心的话;或者到野外去散散步,及时排解自己紧张的情绪。

对工作、对生活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克服负性情绪对自己的困扰。

成也积极,败也积极,顺也积极,逆也积极,始终积极。

人生总体上是美好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暂时的,微不足道的。

只要我们努力,眼前的不如意都会逐渐消失的。

再深的胡同也有走到头的那一天。

学会从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想一想别人的挫折。

同他们一比,就会感到自己的挫折是微不足道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