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答案

第七章答案

参考答案
[X 型题] 28.A B C D 29.B D 30.B D 31.A B C 32.B D 33.A C 34.A B C D 35.A C 36.A B C 37.A B C 38.B D 39.A B C 40.A B C D 41.A B C 42.A B C D 43.A B C D 44.D 45.A C 46.B D
47.D 48.A B C 49.B D 50.A B C [B 型题] 一种非特异性的变化:即诱导一些新的蛋白质的合成。

与此同时某些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这种反应称为热休克反应。

63.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升高,这些蛋白称为急性期蛋白,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

64.由于应激(包括心理应激和躯体应激)时的防御反应(主要是神经-内 分泌反应)不适当而引起的疾病称应激性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应激性 心律失常,就是典型的例子。

65.应激是防御反应,但不适当的应激可引起疾病。

如应激性溃疡。

66.应激一词的创始人,Selye 在大鼠观察到,机体受到不利的环境因素作 用时,出现一系列的非特异性的动态过程的全身性的变化,Selye 认为 这是一种适应性的变化,故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分三期:警觉期,抵 抗期,衰竭期。

67.应激时血小板数目增多,血小板粘附能力升高。

白细胞数目增多,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由此造成血液粘度升高,引起血液流动变慢等,血液流变学变化,称为血液应激综合症。

68.在整个生物界,从原核生物到人,从植物到动物都发生。

69.C -反应蛋白是IL-1作用于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期蛋白。

这两个病人虽未查出有炎症病灶。

但体内IL-1生成增多,说明有组织损伤,隐性感染或有抗原-抗体反应。

病人甲数日后C -反应蛋白已测不出,说明体内损伤、炎症已消失。

病人乙C -
反应蛋白持续升高,很可能是免疫性疾病。

70.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的浓度迅速升高,称为急
性期反应。

升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期蛋白。

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α1-蛋白酶抑制剂、铜兰蛋白等。

71.由于应激(包括心理和躯体应激)而引起的消化道溃疡,多发生在胃。

72.可以引起:
①紧张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血管的变化
②焦虑通过植物神经,引起消化功能障碍
③心理因素,如抑郁,通过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引起免疫功能低下。

73.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应激原,心理因素在人类生活中是经常起作用的,特
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的社会中,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应激的重要性决不亚于躯体应激。

74.应激时的高代谢率是应激时全身一些器官(如心脏)功能加强的结果,同时
也为这些器官的活动增强提供能量。

长期高代谢率使机体过度消耗,如不能得到补充(如不能进食),造成营养物质的缺乏。

75.不能。

因为应激时,使血糖升高的许多激素分泌增多,加上交感神经兴奋
和胰岛素的分泌受抑制,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性糖尿,只有当确认血糖水平不受创伤的病情发展的影响时,才能诊断为糖尿病。

76.①高血糖
②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血浆中肾上腺素浓度升高。

77.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例:创伤后,某些糖尿病
(举一例即可,都对)临床意义,要用大剂量胰岛素才能纠正机体的代谢障碍,特别是糖利用的障碍。

78.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生成,抑制白细胞的活化,抑制白细
胞介素的生成等抑制炎症反应,应激时,由于有组织损伤等原因,体内常有白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生成,这些反应过强可引起严重后果,全身性急性炎症反应综合症(休克就属于这类)就是一例。

79.应激时血浆β-内啡肽浓度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和ACTH往往平行,二者属于同
一前体,功能上β-内啡肽对于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可能有抑制作用,参与ACTH分泌的负反馈调节。

80.HSP70 浆和核内作为各种蛋白质的分子伴侣,保持这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分
布的正常(即蛋白自稳)。

81. ①增多;②中性粒细胞释放的弹性蛋白酶;③抗凝血酶Ⅲ,R1-抗纤溶酶,C1R
抑制剂等;④DIC,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等。

疑难解析
试题应激时血浆催乳素的变化是:
A.男、女都不变
B.男、女都升高
C.男、女都降低
D.只有女性才升高
E.只有男性才降低
答案:B
解析:应激是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应激时可以引起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包括导致腺垂体分泌催乳素增多,这种增多与妊娠催乳素的分泌无关,没有性别特异性,故男、女都升高。

试题应激时决定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①高血糖;②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血浆中肾上腺素浓度升高。

解析:应激时胰岛素的水平可以不变,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

这是因为应激时,胰岛素的分泌受两种相反作用的调节。

一是应激性高血糖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这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因素;二是血中儿茶酚胺增多,这是抑制胰岛素分泌的因素。

应激时,如果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较强,则即使血糖很高,也不能使胰岛β-细胞的分泌迅速增加。

试题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试举一例,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案: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称为胰岛素抵抗例:创伤后,某些糖尿病(举一例即可,都对)临床意义,要用大剂量胰岛素才能纠正机体的代谢障碍,特别是糖利用的障碍。

解析:应激时,不仅胰岛素的分泌受到儿茶酚胺的抑制,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也降低,表现为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的生理意义在于减少胰岛素依赖组织(如大量的骨骼肌)对糖的利用,以保证创伤组织和胰岛素非依赖组织(如脑和外周神经)能获得充分的葡萄糖供应。

但此时胰岛素依赖组织细胞却处于“糖饥饿”状态。

临床上为了克服这种状态,给予大剂量的胰岛素可能是有利的。

例如创伤后糖尿病病人需要大量的胰岛素才能纠正机体代谢,特别是糖代谢的障碍。

试题糖皮质激素抗炎的机制是什么?你对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抗炎机制增强的生理、病理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生成,抑制白细胞的活化,抑制白细胞介素的生成等抑制炎症反应,应激时,由于有组织损伤等原因,体内常有白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的生成,这些反应过强可引起严重后果,全身性急性炎症反应综合症(休克就属于这类)就是一例。

解析: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的生成、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生成而起到抗炎和抑制免疫的作用。

应激时,由于微生物、毒素、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以及坏死组织的作用,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生成、释放增多,这是防御反应,但释放过多会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必须将这些因子的生成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否则将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可见糖皮质激素的抗炎和抑制免疫的作用在应激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题严重应激病人常需要给予大剂量的皮质激素,这是因为:
A.肾上腺皮质分泌减少,血浆皮质激素降低
B.肾上腺皮质分泌正常,但皮质激素在体内分解加快
C.肾上腺皮质分泌正常,但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
D.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加,血浆皮质激素升高,但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
答案:D
解析: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虽然增多,但靶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却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糖皮质激素抵抗。

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抵抗主要是由于糖皮质激素受体减少引起的。

当糖皮质激素受体严重减少时,尽管血浆糖皮质激素的水平很高,但仍不足以产生机体所需要的生理效应(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受体水平上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功能不全),这可能是对这种病人临床上仍需要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