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
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
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
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
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
2.重点词语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雷贯耳面面相觑行之有效不言而喻
B.经事奇才不由分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C.民殷国富不省人事自惭形秽相得益彰
D.思贤如渴茅塞顿开间不容发抽丝剥茧
[解析]B “经事奇才”应为“经世奇才”。

4.文学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小说家。

全书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

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答案]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魏、蜀、吴三国的矛盾斗争
三、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明确: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叙述了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并最终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2.了解作家作品。

(小组推荐代表在班级展示查找资料情况)
明确:罗贯中(约1330—约144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方法。

(小组探究,选派代表在班级展示)
明确:
刘备:谦虚、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4.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四、总结收获
学生谈学习了本文的收获,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
以张飞(或关羽、刘备)的口吻叙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要求:准确体会人物心理,根据人物性格进行再创作。

语气、动作、表情等都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三、拓展延伸
【经典诵读】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四、课堂小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

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

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