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顾茅庐》优秀课件

《三顾茅庐》优秀课件

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 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 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
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 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 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 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 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 靠的根据地。
整体把握
速读课文,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顾茅芦,拱立阶下。 刘备问计,孔明对策。 拜请辅佐,感恩出山。
整体把握
根据情节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刘备与二位兄弟第三
次前往卧龙冈,得知诸葛亮午睡未醒,就于 阶下恭候。
第二部分(3):写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 情景,诸葛亮隆中献计。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 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
合作探究
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 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 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 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第三个波折是诸葛亮“忽又朝里壁睡着”, 考验刘备是否真心。
第四个波折是诸葛亮“遂转入后堂。又半晌 ,方整衣冠出迎”。迟迟不出,继续考验刘备。
而这几个波折,也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的形象特征。
合作探究
小说中多次出现诗词,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三次使用诗词: 第一次是孔明醒后所吟的诗,表现诸葛 亮淡泊名利的品质;后两首是后人的赞诗, 是对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的赞誉。 三首诗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 华和人生追求。
合作探究
请结合课文分析刘备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 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 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
(2)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贵胄身 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3)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 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 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 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 时辰才醒。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 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 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斋戒三日,薰沐 更衣,第三次往卧龙冈谒孔明。
人物简介
(1)刘备 蜀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
建立者。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
(2)诸葛亮 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 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代表作 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合作探究
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 形势的?
一论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 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 取(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 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
合作探究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 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度?
(1)拜访次数——三访; (2)拜访前——“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 下马步行”(恐惊扰先生,对先生尊重有加) ; (3)拜访时——得知先生未醒,不让童子通 报,“拱立阶下”,半晌后,“犹然侍立”, “又立了一个时辰”(耐心等候); (4)拜访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5)拜访前后语言:斥责张飞无礼;自降身
吴会(kuài) 纶巾(guān) 拜谒(yè)
刘璋(zhāng) 存恤(xù)
鹤氅(chǎng) 愧赧(nǎn)
检查预习
词语释义
(1)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座离席,表示敬 意。 (3)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屏 ,使回避。促,靠近。 (4)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 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课堂小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 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 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当你了解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 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 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 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 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这句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 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演义》,去领略中华传 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合作探究 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1)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刘备求贤若渴,为了 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 ”,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 撞撞。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人物 性格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色 (2)侧面衬托。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 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 下士的美好品质。又如通过刘备的“三顾”, 未见之前的耐心等待,既见之后的诚心相邀等 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能等。
检查预习
(5)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 地方。 (6)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 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7)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 ,治理天下。 (8)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整体把握
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刘备、诸葛亮、张飞。
合作探究
主旨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 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 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 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 才大略。
合作探究
在三人前往隆中拜请诸葛亮时遇到了哪些波折?
第一个波折是诸葛均“言罢,飘然自去”, 态度冷淡,表现了他不慕名利的品质。
第二个波折是“半晌,先生未醒”“玄德犹 然侍立”,这体现了刘备求贤之诚意。
语言品析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 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 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句话用一个词语怎 么形容?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 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 了青天。
拨云见日。
写作特色
(1)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铺垫烘托突出形象。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 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 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 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 ),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 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 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 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 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 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 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 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等。
文题释义
“三顾茅庐”中“三”为确数。《三国 演义》记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顾”,动词,“拜访”之意;“茅庐”是 对诸葛亮在隆中住宅的称呼,意指“朴素” “简陋”之所。题目也恰好概括了故事本身 。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缚(fù)
胄(zhòu) 沔(miǎn)
殆(dài)
彝(yí)
箪(dān)
整体把握
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兴复汉室,建立功业。
合作探究
刘备第三次欲再访孔明,关羽和张飞对于 这件事是什么态度?从两人的言行中可以 看出两人有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
关羽和张飞认为诸葛亮没有真才实学, 刘备被诸葛亮的虚名所迷惑,诸葛亮不值 得刘备亲自去拜访。
从两人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关羽比 较儒雅、冷静,而张飞则较粗暴、蛮横。
罗贯中
2019/12/4
新课导入
东汉末年,纲纪废弛,天下大乱,战火纷飞 ,群雄逐鹿。曹操、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 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当 时有一位号为“水镜先生”的高人司马徽,他有 三个弟子——诸葛亮、庞统、徐庶,相传得其一 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 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最终, “卧龙先生”选择了实力最弱的刘备,愿为之效 犬马之劳。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 穿越到公元前207年,随同刘备、关羽、张飞一同 前往隆中“三顾茅庐”,一探究竟。
合作探究
(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 刘备表现出的是耐心与宽厚。
(5)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支配刘备这种竭诚求 贤的举动的是他的政治抱负,他认为自己既然“ 身为汉胄”,就有责任“匡扶汉室”,“伸大义 于天下”。
合作探究
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 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 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 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合作探究
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 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 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怀 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
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 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合作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