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语文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并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髓,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
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
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传留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化,亦即“通天”的文化。
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
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
他们已经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
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经》中的部分《雅》、《颂》,来强化史鉴意识。
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听政”。
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
《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
西周末春秋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
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上来。
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国结的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且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到了春秋后期,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
以“诗”为代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重要场域,于是,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要方式。
B. 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步性。
C. 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D. 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凸显。
【答案】C【解析】C 项,“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表述错误,依据原文内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在西周初年,“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而后在春秋时期。
“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综合上述信息,文学观念在西周初年就开始发生变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B.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
C. 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
D. 文章在论述吋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学性。
【答案】B【解析】B 项,“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内容,文章并没有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反思,文章的重点是客观论述“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过程。
(即使文中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也是站在“文学观念”的角度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的存在。
B. 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运而生。
C. 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家统治。
D. 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展起来。
【答案】C 【解析】A 项,对上古“天文”之学进行描述的并非是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而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
B项中,根据原文内容,“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
”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应是“民鉴”制度,而史鉴意识从原文看,是“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是否起到了丰富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作用,文中无法判断。
D项中,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在“诗”这种文学形式产生前已存在并发展,例如周公就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同时,“诗”这种文学形式并非春秋后期才产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
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挑战、迈向美好未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努力推动大国间的文明对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世界各大国均拥有丰富多彩的伟大文明。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融合了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与其他各种文明碰撞、交流、融会,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欧洲文明同样极富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希腊的雕塑、罗马的万神庙、拜占庭的镶嵌画,还是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莫不是欧洲文明的奇丽瑰宝。
中国与欧洲各国文明对话源远流长,其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实现互容互鉴互通。
自2014 年启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以来,中法两国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发展迅速,而以此为依托的双边政府交流、民间交往、经贸往来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陆续建立了高级别财金对话、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等机制,为各领域合作持续推进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中俄两国民众相知相亲的历史举世公认,已经成为了两国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两国文化在彼此国家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当今大国之间文明对话的典范。
源于欧洲文明的美国文明,与美洲文明结合,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文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
然而 4 月 29 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就中美关系发表谈话,将中美关系界定为“文明较量”,宣称美国正在制定基于“文明冲突”的对华关系框架,从而将中美关系渲染至所谓“文明冲突”的层面。
在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 21 世纪,这种“文明冲突论”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人类文明的悲哀。
文明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交流互鉴,文明只有在交流互鉴中才能不断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一个充满自信的文明,其前提是要拥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乐于交流的心态。
只有交流互鉴,尊重、包容姹紫嫣红的不同文明,自己的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2019 年是中美建交 40 周年。
中美交往 40 年来的教训和启示说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唯有合作才是正确选择。
在中美利益已经高度融合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时代,中美双方更应该承担大国应承担的特殊责任,摒弃冷战思维,谋求合作共赢。
(选自潘震《大国文明对话的时代意义》,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身处巨大变局之中,世界各国都拥有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希望,也都需要应对全球性挑战。
B. 以希腊的雕塑、罗马的万神庙等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同中华文明一样丰富多彩而伟大。
C. 中法两国在科教文艺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带动了双边政府交流、民间交往和经贸往来。
D. 美国文明,正因为其源于欧洲文明,才得以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答案】D【解析】D项,“正因为其源于欧洲文明,才得以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强加因果。
原文“源于欧洲文明的美国文明,与美洲文明结合,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文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可见美国发展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原因是“欧洲文明与美洲文明的结合”“多元文化的价值观”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当今世界希望与挑战并存为立论前提,为大国间的文明对话指明了方向,并由此指向了中美关系问题。
B. 文章采用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今国际形势下推动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C. 文章列举了中法、中德、中俄之间文明对话的成功案例,旨在说明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典范。
D. 文章以美国文明蕴含多元文化价值观为依据,坚决反对“文明冲突论”,提倡摒弃冷战思维、谋求合作共赢。
【答案】C【解析】C项,“旨在说明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国间文明对话的典范”错,原文“中国与欧洲各国文明对话源远流长,其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实现互容互鉴互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中美交往 40 年来的教训与启示,如果美国坚持“文明冲突论”,必然会两败俱伤。
B. 如果没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的心态,一个文明可以充满自信但无法充满生命力。
C. 美国的“文明冲突论”对其本国而言虽然有利,但无法顺应 21 世纪的时代潮流。
D. 只要坚持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合作中谋求共赢,世界各国的文明就能够生存和进步。
【答案】A【解析】B项,“如果没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的心态,一个文明可以充满自信”错,原文“一个充满自信的文明,其前提是要拥有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乐于交流的心态”,可见“对其他文明包容欣赏的心态”是一个文明“充满自信”的条件。
C项,“美国的‘文明冲突论’对其本国而言虽然有利”于文无据,原文“在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21 世纪,这种‘文明冲突论’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人类文明的悲哀”“中美交往40 年来的教训和启示说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可见,“文明冲突论”对美国也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