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百色中考命题规律百色中考备考攻略知识梳理例(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黄集伟①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这是一项业余爱好。
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②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
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③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④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
按照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⑤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⑥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
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
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⑦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
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⑧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
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⑨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❶根据选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词的一项是(C)(2分)A.段子化B.高大上C.中性词D.表情包❷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A.第①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
B.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C.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⑦⑧)——总(⑨)。
词语含义►方法指导作答此类题,必须紧扣语境(加点词语的上下文)。
具体方法如下:1.理解重要词句含义:(1)找到加点的词语,分析加点词语的本义。
(2)然后揣摩该词所在的语境,联系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分析其语境义。
(3)最后将本义和语境义相结合,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看词语的指代义:(1)明确指代内容的容量: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可少可多,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句群甚至段落。
(这些都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2)辨认指代内容的位置:指代词所指代内容在上下文中没有固定的位置,大体有两种:一是指代内容在指代词前,二是指代内容在指代词后。
(指出代词的指代内容类试题,一般来说,“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3)归纳指代内容的含义:①找关键词。
②找关键句(即找中心句)。
③无关键词句时,先要总览有关指代内容,理清其内部关系,用自己简洁、准确的语言来概括。
找出指代内容后,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中心论点►方法指导1.概括中心论点(1)明确中心论点的特点,根据特点提取或概括论点。
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一个简明的表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
(2)位置“四看”法。
一看题目,有的议论文的题目直接揭示论点。
二看开头,开篇点题。
三看结尾,篇末揭示中心。
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应该”“必须”“由此可见”“因此”“总之”等。
四看直接表述句,文章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注】上述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解题时会更加快速和准确。
2.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一般情况下,中心论点的提出主要有两种方式:(1)在标题或开篇处直接提出论点。
(2)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引用资料、名言警句等提出论点。
3.概括分论点(1)位置分析法:一看开头,即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如《谈骨气》中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中心论点。
二看结尾,篇末点题,揭示中心论点。
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
三看直接表述句,文章中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2)词语提示法:从提示性词语(“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以及衔接、过渡性的词语和行文中反复使用的词语等)中找出分论点。
(3)归纳提炼法:概括段落内容,从中提取观点。
(4)反推法:通过分析该段中的论据推出论点。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即是论点。
论证方法►方法指导【答题步骤】判断论证方法→分析构成→结合具体内容阐述表达效果。
具体如下:1.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设问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或几段,是问一种还是多种论证方法,题干设问有没有具体到某个论证方法。
每一种设问情况,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2.判断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首先了解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找语言标志或特征标志词来辨别。
(1)举例论证:常有“例如”“譬如”等字眼提示,并且所讲内容均为有代表性的事实。
(2)道理论证:一般有“某某说”“俗话说”等提示语,内容多为含哲理的古诗、名言警句或纯粹地讲道理等。
(3)对比论证:需要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鲜明的对比。
(4)比喻论证:需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结合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和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❸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会越来越丰富,需对其进行规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2分) A.网络语言在作文、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
B.将网络语言融入汉语,丰富汉语词汇。
C.有的网络语言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
D.某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和主观性较强,应适当引导,使其走向规范。
感受探究►方法指导1.谈看法类谈看法类题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所给选文,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并把它们迁移到文段中来。
往往不是结合文章内容谈,就是结合实际回答,在作答时审题要准确。
2.谈认识、理解类既要围绕阅读材料,又要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个性化的感悟,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
答案组织上要注意采用总——分结构。
感受就从自己在了解了作者的观点后心理的变化来谈;启示则从这个观点带给自己以后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来谈。
分析论据►方法指导1.分析论据(选材)的特点一要明确议论文常见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详见“知识梳理”中的“论据类型”。
另外,使用多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一般情况下会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也更加充分。
二要结合不同类型论据的特点进行分析。
事实论据一般可根据其长短判断其是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根据材料的国别、古今判断其是否典型丰富。
2.分析论据第一步:分析。
分析所给材料是人物事迹还是名言、传说;判断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第二步:对比。
阅读原文,找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分论点,总结所给材料的基本内容,将所给材料与各个段落的分论点进行对比,初步确定所给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
第三步:验证。
将所给材料代入确定的段落,验证与该段观点是否相符。
【答题格式】材料作为论据应放在文中第×段,材料内容论证了……观点,与第×段的观点相符。
3.补写论据第一步:明确中心论点,选取与论点相关的素材,如名人事迹、名言警句等。
补写的论据所表明的观点一定要与论点一致。
第二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补写内容。
(1)事实论据:补写内容要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按照“人物+事件+结果”的格式进行补写。
注意人物要准确、典型,具体描写事件的起因或行为方式,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同时,所选事例必须符合论点。
(2)道理论据:补写内容要选择能论证论点的名家之言、俗语等。
所写的名言、格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
直接引用原文时要认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第三步:整合语言,补写作答。
用富有文采的语言,讲述一件事或一个道理来论证文章的论点。
思路要清晰,语言要通顺流畅。
【注意】①论据要与论点一致。
②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
③表述力求简洁流畅,补写的论据形式及繁简要与原有论据相似。
标题作用►方法指导1.题目新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3.概括文章论述的内容。
4.启发读者思考。
►教材联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何作用?文章题目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论述的内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证思路►方法指导1.梳理论证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确定答题区域。
一般题干会直接点明答题范围。
第二步:通读某段(或全文)内容,明确答题范围中提及的论点。
第三步:提炼提示论证方法、揭示主旨的关键词,对某段(或全文)划分层次。
第四步:针对所划层次,分析论点论据等具体内容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或举……的例子,或引用……的内容,或将……与……进行对比,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道理)。
第五步:在把握文章段落(或语段)层次的基础上,整合语言,分析概括论证思路。
表述时加上表达关系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将文章内容用关系词连缀即可。
【答题格式】(1)某段:先提出观点(本段论题)……,接着(然后)分析(论证)……,最后(再次)强调(点明)……(2)某几段:第×段+概述段落内容(可从论证方法入手)。
第×段+具体内容……(注:按段落顺序,用关系词连接本段论证的内容)。
(3)全文:①论点在结尾:首先列举(引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或引用名言),然后得出……结论(然后证明了……观点/然后揭示……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②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论点(观点),通过写……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或引用名言),提出……的论点,引出……的论题,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2.顺序调换(1)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