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作者:————————————————————————————————日期:2浅析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摘要:在艺术发展到"东西方会合"的大时代背景下,选择野兽派领袖马蒂斯为代表,以分析、对照具体作品为方法,从画面形式层面,具体从色彩方面剖析这位画家作品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意味的情趣,以展现东方意味在他画面中的具体运用或表现。
关键词:亨利·马蒂斯;平面性;东方艺术;色彩观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出生在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诺尔省),是法国野兽派的先驱,与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一起被视为20世纪法国画坛上的两位最重要的艺术家。
1892年,马蒂斯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落第后被著名象征派画家莫罗看重,收入自己的画室。
这位导师竭力鼓励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绘画。
他教导学生,为抵制学院主义,不要单纯地满足于经常去博物馆,也要向街头或者到大自然中去作画。
莫罗的"在艺术上,你的方法愈简单,你的感觉就愈明显"这句格言,对他启发最大。
① 他从后印象派画家中得到启示,大胆发展塞尚的"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协体"这个思想,并从凡高那跳动的笔触中得到狂热表现的力量,也从高更东方色彩的运用中取得表现的方法,马蒂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美术界。
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他的画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粗犷有力,画面线条狂野,富有装饰趣味,成为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
他的油画、壁画、雕塑、素描、版画、剪纸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继往开来,但那看似极其概括简单却又神秘的色彩,精致、提炼,究竟有何深度呢?一、马蒂斯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1、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这种工业革命的变革,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化。
20世纪初,以反叛传统为特点的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出现,但从艺术本身来看,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已经多次复兴,整个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几乎无人能有新的建树。
事物的极度发展往往会导致衰退或者变异,西方现代艺术走向了相反的道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实走向写意。
于是改变了对自然物象的摹仿与再现,开始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
科学的发展也使得追求客观物象视觉真实效果的西方传统绘画受到了危机;照相机的发明可以把客观景物十分快捷并且真实无遗地重现出来,以客观再现为主要目的的西方传统绘画,无法与照相机抗争,而到主观色彩更加强烈的领域寻找出路,因而笔触、线条、色彩、光等,都成为画家一直用来表达情感和情趣的手段。
2、东方艺术的影响。
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从工艺美术之国--日本选择工艺性重于绘画性,装饰性重于写实性的浮世绘等艺术。
这种选择也导致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最重大的文化革命--现代主义扬弃写实主义传统。
所以早在1891年,法国批评家在谈到日本主义的时候就指出:"试图无视这个影响者,看不清现代艺术革命的起源,注定会犯这种过失,忽略形成今天样式的本质要素。
同时,在艺术历史中,也注定会对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实例视而不见。
"事实上,这种影响,与古希腊,罗马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意义。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量的东方艺术品、非洲艺术、中世纪艺术涌入欧洲,给欧洲艺术家以许多启发,审美价值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绘画不做自然奴仆"、"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已召示着现代主义的到来。
二、马蒂斯东方艺术的发展过程马蒂斯一生大部分是在巴黎和尼斯度过的,期间多次到过很多地方作画,如1906年到阿尔及利亚、1907年到1925年时曾经游历意大利,1906年涉足慕尼黑,1911年访问莫斯科,1911年到1913年冬到摩洛哥,1930年和1931年经过美洲到达塔希提岛。
这些旅游的经历不断地开拓着他的思想和视野,成为他艺术风格渐趋成熟和个性化的源泉,产生了他一生中最美和最富异国情调的大批风景画。
尤其是当他广泛地吸收了非洲艺术、阿拉伯装饰图案和日本的版画等东方艺术的表现风格后,他个人绘画历程中"新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了。
特别是在慕尼黑的东方艺术展览会上,马蒂斯对东方艺术那种形象简化,画面的和谐,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特别感兴趣。
他曾说:"我从这次展览会上得到了新的确证。
举例说吧,波斯的细密画向我展开了我的感受的全部可能性。
我再一次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他们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种美术以它的性质暗示出了一种更巨大更真实的造型空间,这有助我摆脱熟悉的绘画。
" 走访意大利回来后,他那著名的《画家笔记》开始被一位他的崇拜者记入并保存下来,其中多次谈到了东方艺术对他创作的影响。
尤其是他对中国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的兴趣,他给安德列·鲁维尔的信中回忆说:"中国老师常常对他们的学生说,当你画树的时候要从下往上画,要有一种随着它上升的感觉。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到1954年他逝世期间,马蒂斯所画的毛笔画以浓郁的东方风格闻名于世。
这种东方风格早在1900年,他一些出色的静物画中已经表露出来了。
由此可见,马蒂斯绘画中的东方色彩已成为他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
三、马蒂斯和东方艺术马蒂斯曾经说:"我的启示来自东方。
" 的确,马蒂斯尤其是对非洲艺术、阿拉伯的装饰图案、日本的版画以及中国艺术对马蒂斯产生了特殊的灵感。
非洲大陆黑色人种创造了丰富无比灿烂的文化,其中由黑人祖先创造的美术形体--陶器、手工艺术品等具有重要价值。
正是非洲艺术大开了马蒂斯的眼界,黑人雕刻冲击着他的艺术灵感。
这种人类的原始本性,超脱尘世的任性欲念,与由现代科技促成的机械单调和暴露无遗的特性相违反的特性--神秘莫测、渺远虚幻但是却真实流露的感受正是西方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也正是马蒂斯从非洲艺术中感悟到的。
正如他在《画家笔记》中说的:"我们有可能到达一个更高的美的理想境界,看看埃及的一件雕像就足够了;对我们来说它看起来是坚硬的,然而,我们在它里面感觉到了充满运动的人体的形象,确实生动的。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世界几大文化体系中营养最丰富的体系群之一。
它不仅从人种血脉中秉承了埃及、两河的内含文化以及波斯文化,还融汇吸取了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及中国唐宋文化的养料。
因此,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既丰富全面、又独具特色。
阿拉伯的陶瓷、壁挂、地毯等民间工艺多以图案为主要内容,花纹装饰华丽充实,线条纵横交错、曲直相间,将各式动物造型与抽象图案放到一起,给人以活泼轻盈又内秀稳重的双重美感。
马蒂斯在中年时代的旅行生活对他的风格成熟起很大作用。
自18世纪末,法国对于中近东的异国风情调很有兴趣。
1818年,马蒂斯画了不少土耳其宫女,背景常常衬以斑斓杂陈的东方图案的墙纸或者地毯。
"它(阿拉伯)是表现自我的所有方面的最为综合的方法。
你会在某个洞穴绘画的轮廓中发现它,它是使这些绘画富于效果的感情动力。
" 在马蒂斯的艺术中,色彩节奏的抽象化,图案纹样的装饰化已经成为主要特色,而这些与对阿拉伯艺术营养的汲取密不可分的。
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虽然流行过形形色色的异国风味,如阿拉伯趣味,印度趣味,东方趣味等,但日本主义产生以前,西方艺术只是再现异国样式而已。
日本美术的发展基本上体现着中华文化主流的倾向,即与中国孔孟儒教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以及佛教文化的禁欲主义相一致的一条以意念为主流的正宗道路。
但从美术的角度看,纯日本的审美情趣既不是西方的写实主义,也不是中国的意念主义,而是日本自己的装饰美。
具体的讲,当时日本人对美术绘画中的三维空间、色彩调和、明暗虚实之美的西洋手法以及其效果并不是很感兴趣,对所谓以形写神、笔墨气韵等中国画的手法,也不完全服气和接受。
公元17世纪江户时期,以俵屋宗搭为代表的画家们,在大和绘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与中西美术风格完全不同的纯日本情趣的装饰美的风格。
后来,由早期直接画在纸卷以及障屏上,开始往木板刻制转移,而成为浮世绘版画。
它除了绘形技法的创作过程外,在工艺过程上也在寻找有别于直接绘画的特殊性,并成为最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日本画种。
在马蒂斯个人风格的探索中,日本浮世绘版画无疑给他很多灵感,尤其是装饰风格在其绘画中更是表现得淋漓精致。
马蒂斯曾写道:"色彩因自身而存在,色彩具有它自身的美。
我们花几个生丁在塞纳河畔的街头买来的日本木版画让我们了解了这一点。
一旦日本木版画打开,清晰了我的眼睛,我就能够真正的全心倾注于色彩之中,因为他们具有表现情感的力量。
" 我们可以从《舞蹈》(图1)画中看出,画面不仅用了三种色彩,即人体的砖红色,地面的深绿色和背景的深蓝色,在量感和分布上平衡,和谐的色彩与构成人物的富有节奏、韵律的线条浑然一体,这与浮世绘版画等手法有相似之处,这不能不说明其中的关系。
(图1)东方绘画中以中国绘画为代表,但从史料上来看,日本绘画对西方现代派的影响更直接,由于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因此中国绘画对西方是本质上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表现物象内在的"神"和"意",而非外在的"形",甚至"得意忘形"。
要求在艺术形象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就是精神的感受。
中国艺术重传神,重情趣,单纯而简洁的形态观念,在"光"和"色"的理解上,从来都是重主观轻视客观,重表现轻视再现,而且对物象的色彩观念,偏重其固有色,忽略"光"以及物象的明暗层次和色彩的变化,强调色面的单纯性。
受东方平面绘画形式影响的马蒂斯,通过其设计的色、线、面组织,表现出空间。
他认为空间--空虚的空间,能有表现性。
在马蒂斯的晚年,他在毛笔画中不借助明暗色调,而任线条在空中游刃自如,使黑白两色交相辉映。
或浓或淡的线条以对比色的方式暗示出明确的体积,白色的极辉煌的效果使人惊叹不已。
四、马蒂斯绘画中的东方色彩马蒂斯的绘画中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
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中,色彩是依附于形的,一般先用铅笔或者颜色打底稿勾线,然后再上色。
正如中国画中从自然中写生的描述性色彩,古人们是多将画画在木板或墙壁上的,这种画风当然是相当僵硬机械的主题性很强,色彩只是工具而已,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更多地激情于笔墨趣味,色彩的使用更多地从主观出发,不重客观。
而油画却大大提升了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力量和审美意义,既用色彩独立表现人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