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二、维新教育实践 (一)兴办学堂 (二)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一)设立京师大学堂 (二)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三)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二)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三)《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一、揭露封建教育的奴化本质 二、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中的教育定位
革命与改良 政治与教育 制度与教育等问 题的思考
三、开展革命教育活动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二)改革科举制度
第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主旋律是学习西学,而科举考试重经史, 尤重八股时文,严重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课程化
第二,近代教育应以培养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为目标,而科 举考试以选取单一的政治人才为目的
王韬认为“时文不废,人才不生,必去时文尚实学,乃见天下之 真才”, 主张“以学时文之精神才力,专注于器艺学术”。郑观 应也于年提出最好能“选材于学校”,如不能做到,也应改革科 举,在经史、时事、例案等传统学问之外另立一科, “挂牌招考 西学”。
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 深化学习的层次。
马建忠在1884年指出,洋务运动热衷讲求的“制造、军旅、水师诸 大端,皆其末者也”。
陈炽更直截了当地批评洋务派的学习外国是“弃其菁英而取其糟粕, 遗其大体而袭其皮毛”。
在一定程度上,早期改良派是用人类整体文化的观念来考虑中学 和西学的关系,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教法度应该择善而从,不应该 有古今、中外、华夷的区分,完全突破了民族文化本位观念。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 革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
1906年3月,清末新政时期提出的“忠君、尊孔、 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是中国近代 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
(一)留日高潮的兴起 (二)“退款兴学”与留学潮流的转向 “退款兴学”的本质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的作用和宗旨 (三)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
的第一人,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形势 对这一教育目标模式进行了论证。 (三)指摘八股考试,比较中西学风 (四)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 革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
(一)“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 (二)清末学制的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 清末学制的制定是中国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结
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之作,在中国教育近 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三)清末学制的补充与修正
二、废科举、兴学堂
第十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 个思想群体。
长期生活在外国或香港,直 接受资本主义文化熏陶的知
识分子
从小饱读四书五经,但后来 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间接接 受资本主义文化,逐渐背离 传统思想的激进士大夫
王韬(1828—1897) 容闳(1828—1912)等
陈虬(1851—1903) 汤震(1857—1917)
在思想上对洋务派有所超越 的洋务幕僚
薛福成(1838—1894) 郑观应(1842—1922)
陈炽(?——1899)等
马建忠(1845—1900)等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全面学习西学 早期改良派较之洋务派,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