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运动综述提要立宪运动是清末政治史上的重要事件。
近年来,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颇丰。
结合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时代变迁因素,举例分析各个领域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做一宏观性检讨。
在此基础上,笔者阐发几点个人思考,试图加深本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立宪运动立宪派革命综述一、宏观回顾长期以来,清末立宪运动研究,主要是附丽在辛亥革命史之下,当作背景衬托,或者是作为对立面的角色。
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就是上述所谓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发展期,立宪运动史与清末新政史的研究才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学者直接探究的专题研究对象。
总的趋势有三个特点:其一,总体评价由否定到肯定;其二,研究选题由宏观到徽观;其三,研究方法由批判论战到理性实证。
可以说,这是一个逐渐疏离政治意识形态而回归学术理性的趋势。
立宪运动是清末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于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清朝的覆亡、辛亥革命的发生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史学界也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学者研究这一段历史常用的史料约有六类:(1)报刊资料,如《申报》、《时报》、《预备立宪公会报》、《民立报》、《顺天时报》、《中外日报》、《民报》、《新民丛报》、《东方杂志》等;(2)官书资料,如大清实录、光绪朝东华录、光绪政要、清史稿、清朝续文献通考、政治官报内阁官报等;(3)档案资料,主要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4)私人日记、文集,如《郑孝胥日记》、《荣庆日记》、《张謇全集》及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等人的文集;(5)年谱、传记及一般论著;(6)史料汇编等。
可见这些基本上属于旧的史料,如何搞好新资料的挖掘和整理编纂日显重要。
关于立宪运动史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界都是从反对革命的角度看待立宪派与立宪运动。
如胡绳武、金冲及合著的《论清末的立宪运动》、李时岳的著作《张謇和立宪派》[1],以及刘桂五的论文《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2]、龚书铎的论文《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3],等等。
这些论著为数不多,大都是站在革命立场上,批判立宪派改良主义道路的反动实质。
[1]李时岳:《张謇和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年。
[2]刘桂五:《辛亥革命前后的立宪派与立宪运动》,《历史教学》1962年第8期。
[3]龚书铎:《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4期。
密封线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在拨乱反正背景下,学界对立宪派的评价逐步趋向肯定。
如杨立强的《青史凭谁判是非——略论辛亥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立宪派》[4]、耿云志的《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5]、林增平的《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6]、侯宜杰的《君主立宪派反动论商榷》[7],等等。
这些论文基本上摈弃了立宪派“反动”的论调,认为把立宪运动说成是反动的政治运动并不妥当,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立宪派是革命派同盟军的作用,甚至充分肯定立宪派是一种进步的政治力量。
立宪运动史研究的代表作是1990年代初出版的两部著作:韦庆远、高放、刘文源合著的《清末宪政史》[8]和侯宜杰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9]。
《清末宪政史》是一部系统研究清政府预备立宪史而颇有分量的专著。
该书虽然在1990年代初出版,但是作者自称“最早的构思和着手搜集资料,是起于60年代初”。
也许正因此而使全书在总体评价上显得较为保守,可算是传统观点的典型代表,其对预备立宪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清廷的立宪活动是一幕幕“丑剧”,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但是,该书对预备立宪史的具体研究则全面系统,在不少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有一定深度。
全书共十三章:前两章介绍了西方宪政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第三至第十三章叙述了清政府1905—1912年预备立宪的全过程,注意到方方面面,如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改官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筹备清单》、设立谘议局和资政院、建立皇族内阁、宣布十九信条,等等。
这些具体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实在的基础,可以说,该书是此后有关预备立宪史研究的一本必读参考书。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则系统地叙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即宪政改革。
作者较为严格地区分了“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两个概念,认为“前者是由立宪派领导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爱国民主运动,后者是由清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而且在奋斗目标、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诸方面存在着原则差别”。
[4]杨立强:《青史凭谁判是非——略论辛亥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5]耿云志:《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
[6]林增平:《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7]侯宜杰:《君主立宪派反动论商榷》,《历史论丛》第4辑,齐鲁书社,1983。
[8]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9]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
密封线但就宪政改革而言,作者又认为“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因此,作者力图系统地叙述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的全过程,但主旨似乎还是立宪运动,正如该书的副标题一样。
作者早在1980年代初最早接触立宪这个课题时,就以《君主立宪派反动论商榷》一文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以后陆续发表系列论文,如《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10]、《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11]等,对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作了正面研究和积极肯定评价。
该书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果,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征引资料丰富、论证具体、有一定深度,而且在于对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两者互动关系的研究,为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还有一些关于立宪派重要人物的专题研究与传记著作值得关注,如章开沅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12]、马洪林的《康有为大传》[13]、林克光的《革新派巨人康有为》[14]、董方奎的《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15]、李喜所与元青合著的《梁启超传》[16]、耿云志与崔志海合著的《梁启超》[17]、周秋光的《熊希龄传》[18],等等。
董方奎的《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是有关立宪派领袖人物梁启超的立宪思想与活动的专题研究著作。
其他关于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熊希龄等重要立宪派人物的传记著作,都有较大篇幅叙述传主与清末立宪运动的关系,可为观察立宪运动的复杂情形提供多元化视角。
21世纪以来,关于立宪派重要人物及其群体的研究,成为新一代学人攻读博士与硕士学位论文的重要选题。
这无疑也是立宪运动仍在吸引学界关注的重要表征。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出版成书的有徐临江的《郑孝胥前半生评传》[19]、蔡礼强的《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20],以及黄俊军的《湖南立宪派研究》[21],等等。
未刊者尚有冯素芹的《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10]侯宜杰:《论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作用》,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1]侯宜杰:《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墙》,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12]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
[13]马洪林:《康有为大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4]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5]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6]李喜所、元靑:《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
[17]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18]周秋光:《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9]徐临江:《郑孝胥前半生评传》,学林出版社,2003。
[20]蔡礼强:《晚清大变局中的杨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1]黄俊军:《湖南立宪派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密封线派政治活动评议》[22]、孙训华的《论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的心路历程(1906—1913)》[23]、江轶的《清末江苏立宪派宪政活动研究(1905—1911)》[24]、王云的《晚清立宪派研究》[25]、孙祥伟的《东南精英群体的代表人物——汤寿潜研究(1890—1917)》[26],等等。
这些有关全国立宪派整体、地区立宪派群体及立宪派代表人物的研究,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清末立宪运动的复杂面相。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清末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是既相关联而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
虽然两者的基本目标都是以和平变革方式实现从君主专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度转型,但运动的主体与路线并不相同。
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宪政改革,是清末新政从体制内变革发展到政治体制变革的必然结果。
立宪运动是由立宪派领导的自下而上推动清政府走向宪政改革的运动,是从体制外促动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变革的运动,实际上可以说是运动立宪。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是清政府实施预备立宪的重要推动力量,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进度又直接影响立宪运动的进程甚至成败。
有鉴于立宪运动与预备立宪这种复杂的关系,以下在介绍清末新政史研究时,如介绍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就会必然涉及立宪运动的情形。
二、几点思考(一)立宪派内部分歧。
在这里,为了便于分析不同立宪团体及个人的不同思想主张,笔者采用“立宪派内部”这一提法。
事实上,立宪派人并非一个整体,也没有统一的领袖,基本是各自为战。
海外立宪团体主要有帝国宪政会和政闻社,在国内立宪团体中,上海“预备立宪公会”影响力最大,到立宪运动后期在全国起主导作用。
立宪派属于清末这变革中的缓进势力,但同为立宪派的成员又存在温和与激进之分。
其中,大致可以分为以张謇等江浙人士为代表的预备立宪公会是——温和派;以孙洪伊为首的直隶、两湖、四川等地立宪派人士[22]冯素芹:《辛亥革命前后江苏立宪派政治活动评议》,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孙训华:《论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的心路历程(1906—1913)》,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4]江轶:《清末江苏立宪派宪政活动研究(1905—1911)》,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10。
[26]孙祥伟:《东南精英群体的代表人物——汤寿潜研究(1890—1917)》,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10。
密封线——激进派;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海外政闻社——介于两者之间。
立宪派中温和与激进之分,在第三次请愿运动之后已很明显。
其中,梁启超的立宪思想尤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