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药品评价抽验质量分析报告-甘油

国家药品评价抽验质量分析报告-甘油


选项理由:考察样品是否存在细胞毒性 ,其细 胞毒性是否与标准检验项目之间存在相关性
• 选择杂质检出结果较高的样品,并在每家生产企业中选 择一批质量较好的样品进行细胞毒性研究 ; • 结果:使用不大于7.5%本品的稀释浓度对CHO细胞无 明显毒性反应,提示药品生产企业应密切关注甘油的浓度并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20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初步定性
• • 样品中的较大未知杂质保留时间基本一致,与气相色 将各样品中的最大未知共性杂质峰(保留时间约为
谱法检测结果相同; 17.6min)与NSTLL数据库化合物进行结构匹配,可初步 判断为二聚甘油;

未知共性杂质峰与二聚甘油对照峰二级质谱碎片离子
基本一致。
21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3
暂未发现与其相关的不良反应报道。
基本情况—抽样
共抽样65批,甘油41批,甘油(供注射用)24批
样品共涉及20个省,16家生产企业的19个批准文号
19个批文中,9个为国药准字号,10个为地方文号
非生产企业抽样的原企业独立包装样品确认率为100%
4
标准检验
现行标准
甘油:CHP2010二部正文第一部分(原料药) 甘油(供注射用):CHP2010二部正文第二部分(药用 辅料) 此外,本品在USP35/NF30、EP7.0、BP2012与JP16 均有收载
30
探索性研究—质量状况及应用
(三)不同级别产品对比 选项理由:大部分辅料由化工企业生产,该行业标准和 企业标准是否符合“药用要求”的标准存在不确定性
• 将工业级、分析纯样品分别按我国现行标准及探索性研究项目
进行检验,并与我国样品的平均值结果进行比较 ;
• 结果:①按甘油现行标准检验,均符合规定 ; ②脂肪酸与酯类含量高、含量小于98.0%,不符合甘油
F2 0 Y
12 F2 0 Y
10 12 F2 0 Y
01 10 12 F2 0 Y
细胞毒
13 10 12 F2 0 Y
醛与还原性物质
19 10 12 F2 0 Y
探索性研究—安全性
22 10 12 F2 0 Y
脂肪酸与酯类
34 10 12 F2 0
甘油(供注射用)
46 10 12
最大单杂%
结果:脂肪酸与酯类、醛与还原性物质、最大单杂、 杂质总量检出结果与细胞毒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系统适应性 样品
甘油检出2批,甘油(供注射用)检出1批
25
建议在标准中增加该杂质的检查,限度参照EP7.0拟定
探索性研究—稳定性
(一)运输、贮存 选项理由:考察样品运输、贮存环境是否影响质量,致 使样品不合格的原因是否与贮存环境有关
• 选择部分批次进行高温(105℃,30min)、低湿 (RH75%,10天)高湿(RH92.5%,10天)、光照 (4000Lx,10天)等因素考察 • 结果温度、光照对本品的稳定性几乎无影响;湿度仅 使样品水分上升,说明标准中规定的贮藏条件“密封” 能够保证样品稳定性。
5
标准检验—法定检验结果
1
检验样品数:65批次
合格率:甘油 92.7% 甘油(供注射用)100% 不合格率:甘油 7.3%(3批) 甘油(供注射用)0%
2 3
样品不同运输或保存条件对结果基本无影响
6
标准检验—法定检验结果
各检查项的相关性分析
18.0 15.0 12.0 9.0
4.5 10.5 9.0
出现 浑浊→
←呈 土黄色
←出现 浑浊
糖 检 查
合格 样品→
标准规定:溶液 应仍为蓝色,无 沉淀产生
←不合格 样品
14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醛与还原性物质方法修订:
• 修订原因:原标准以目视比色法进行检查,且显色剂对光不稳定, 易对结果造成影响;
• 修订后方法:以酚试剂为显色剂,采用UV法测定;
• 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修订后方法结果准确、可靠; • 样品测定结果:①甘油(供注射用)平均含量低于甘油;
保定金钟 广东恒健 湖南尔康 运佳黄浦 江苏华神 南昌白云 南通中宝 无锡正达 厦门星鲨 纳爱斯 遂昌惠康 益海油化工
96.0 94.0 92.0 90.0 湖南尔康 凤凰化工 纳爱斯 西普化工 嘉里油脂 紫光古汉 遂昌惠康
甘油
甘油(供注射用)
GC法与滴定法结果趋势基本一致
19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三)杂质—未知杂质定性 选项理由:有关物质检查结果中多批样品出现共性杂质, 部分批次杂质含量超过0.1%
• 油脂水解:未检出任何杂质峰,含量最高
• 皂化与精制工艺的杂质和含量均值十分接近 • 分装工艺的杂质总量与杂质个数最高,含量最低
28
探索性研究—质量状况及应用
水解与皂化 以油脂为起始原料 (检验+实地调研) 简单精制 直接分装
丙烯氯化与氧化 环氧氯丙烷水解
甘油
化学合成 (文献查阅)
微生物发酵 (实地调研+文献查阅)
(供注射用)的要求;
• 不能随意用工业级产品代替注射级的药用辅料进行投料
31
探索性研究—质量状况及应用
脂肪酸与酯类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A、B、D 之间正相关
7
A、B、C、D 之间正相关
标准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不合格项:①丙烯醛、葡萄糖与铵盐(1批) ②二甘醇、乙二醇与其他杂质(同①) ③脂肪酸与酯类(2批)
丙烯醛、葡 萄糖与铵盐
二甘醇、乙二 醇与其他杂质
脂肪酸与 酯类
分装过程 样品受到 二次污染
①分装过程 受到二次污 染;② QA、 QC专业水平 有待提高
②41批甘油中18批不合格,合格率56.1%;
24批甘油(供注射用)中6批不合格,合格率 75.0%
修订后方法比原方法对于产品质量有更好的区分力
15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二)标准深化—红外光谱 选项理由:在测试及调研中发现,甘油红外光谱与对照 光谱存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 方法:膜法
1650cm-1 吸 收 峰
二聚甘油对照
均检出了分子量在117左右的碎片离子
样品中二聚甘油峰
22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样品中二聚甘油的聚合方式分析
聚合方式A
聚合方式B
聚合方式C
聚合方式D
23
聚合方式E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可 能 的 断 键 方 式
O OH O OH
① HO
O
HO O
+
B
MW: 148.16
O OH
MW: 117.13
企业数占全部 生产企业的 43.8%
基本能反映本 次国抽样品生 产企业的整体 水平
9
探索性研究
安全性
毒性与毒理
研究重点
有效性
标准一致性+标准深化+杂质 运输、贮存+包装相容性
稳定性
质量对比+制剂应用+红外建模
质量状况及应用
10
探索性研究—安全性
(一)细菌内毒素
选项理由:现行标准对细菌内毒素未作要求,根据本品 的使用现状,可作为辅料用于生产注射剂,若产品中含 有细菌内毒素,将为临床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 国外药典均收载了此项,其中USP35/NF30规定限度为不得过
5.0%,EP7.0、BP2012及JP16均规定不得过2.0%; • 65批样品的测定结果在0.08%~1.53%之间,水分≤1.0%的有59 批,占总数的90.8%,均符合国外药典的控制限度; • 拟增加费休氏法水分检查,限度拟定为:不得过 2.0%。
国家药品评价抽验质量分析报告
甘油、甘油(供注射用)
2015年5月
汇报内容
1 2 基本情况 标准检验 调研与探索性研究 主要问题 总体评价及建议
3 4
5
2
基本情况
• 甘油,学名丙三醇,为无色、无毒、有甜味的粘性液体。 于1779年由斯柴尔(Scheel)首先发现,1886年A.B.诺贝尔 用硝化甘油制成无烟火药巴力斯太(ballistite)后,大大促 进了甘油的生产。1948年以前,甘油全部从动植物油脂制皂 的副产物中回收。20世纪40年代由于合成洗涤剂的发展促进 了合成甘油的研究开发。 本品对石蕊呈中性。遇强氧化剂如三氧化铬、氯酸钾、 高锰酸钾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作为药用辅料,主要用作溶剂、 润滑剂,也用作增塑剂和保湿剂。 •
样品含水量越高,加样后不同暴露时间越长, 1650cm-1吸收峰越大
16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 将液膜暴露在红外灯下10秒、30秒、60秒、90秒后,迅速盖片测试
90秒
标准光谱图集
17
建议采用此法对标准图谱进行修订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二)标准深化—水分 选项理由:本品均有引湿性,现行标准未对水分进18 0 3 6 9 细胞毒
13
Y
醛与还原性物质
细胞毒性与各检查项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甘油
脂肪酸与酯类 最大单杂% 总杂%
Y
10.5 1.5 4.5 7.5 0 3 6 9
12 F2 102 0 6 Y 12 1 F2 05 01 8 Y 21 F2 00 01 8 Y 21 F2 02 01 1 Y 21 F2 05 0 9 Y 12 1 F2 06 01 1 Y 21 F2 08 01 1 Y 21 F2 00 01 4 Y 21 F2 00 0 5 Y 12 1 F2 04 01 9 Y 21 F2 01 01 2 Y 21 F2 04 01 8 Y 21 F2 04 0 7 Y 12 1 F2 02 01 9 Y 21 F2 07 01 8 21 02 8
18
探索性研究—有效性
(二)标准深化—含量测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