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

(作业)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

(作业)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英汉语言的特点比较及翻译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载体,但在此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的两大语言,各代表着东西方的两种文化。

由于两者之间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大相同。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当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在做英汉互译的练习时,尤其是在做长句的翻译时,由于缺乏对英汉句子结构差异足够的了解,经常会死译、硬译,不符合英汉本身的逻辑特点。

因此无论是在英语学习当中还是在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当中,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往往成为所有这些过程的“绊脚石”。

假如不了解和熟悉这两者的差异,翻译的时候就会违背目的与的表达习惯,从而留下浓重的源语痕迹。

本文将通过对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选择对比分析以及不同的句法结构,来探索翻译的技巧。

(一)英汉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1)从构成形态上看,汉语每个词只由一语素构成,是由几个代表不同意思的字构成的词,而英语则是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一个词,每个词还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意义或语法功能的变化。

比如:通过对动词形态的改变,动词就会产生人称、时态、语态、情态以及非谓语(不定式、分词)的词性变化;也会产生词类的变化。

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

和英语比较起来,汉字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自身的形态,更不像英语可以通过形态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

但是,汉语词汇的表意能力和互相组合能力要比英语强,所以汉语主要靠词汇、词序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暗含的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2)从词义上看,英语的词义比汉语更具灵活性,并对文章具有依赖性。

比如uncle一词就可以指伯伯、叔叔、舅舅、表叔、姑父、姨夫。

这种一词多义的属性使得英语在翻译中就必须根据文章上下来进行选择。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杨丰宁)这正说明了英语词汇的特征。

另外,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不仅有多个意思,还表现在词类上。

有时候,一个词通常既能做动词又能做名词。

而汉语往往不行。

就像play做动词时是玩、扮演,做名词时是比赛,游戏;fire动词是射击、点燃,名词则是火、热情。

英语用词上多引申,汉语用词上多推理。

如require一词在我们的英译汉句子中经常出现。

我们的感觉是,这个词明明认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或者是明确知道它不是我们已经了解的那个词义。

(二)英汉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从英汉这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的差异进行分析。

在中国,由于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人们在运用英语进行表达时,虽然他们的语法和词汇都用对了,但常出现一些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中国式英语”,它主要是因为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表达上的不同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而英汉句法的结构差异的具体表现最主要的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英汉的语系差异。

从语系的差异上看。

根据世界语言谱系划分,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a-Tibetanfamily),是表意语言。

与汉语不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family)中的日耳曼语族(Germanicgroup)中的西部语支,是拼音语言,主要分布于英、美、加、澳、新西兰和南非等国。

所属两种不同的语系,汉语和英语在句法表达上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

(2)汉语的“主语”与英语的“主语”的差异。

英汉这两种语言在句子的成分构成上的差异并不是很大,基本上都是有主、谓、宾、定、状、补。

这六大成分组成,但是英汉这两种语言在每个成分的表达上又有着明显地区别。

首先是英汉的主语的差异。

汉语是以意念逻辑排列为主的语言,是注重主题的语言。

句子的基本结构以话题或主题为主轴,通过一种把句首成分看作话题加以评论的句型即主题句进行描述。

但是,话题或主题在语法上不一定充当主语。

如:1) 会议室里正在开会。

2) 在北京这些年,这辆车我风里雨里骑,买得最值。

以上两例中画黑线的部分是主题语,其余的是进行说明或评论。

汉语中这类主题句使用的频率非常高,据统计,约50%的句子是以话题为开始的句子。

英语是一种重形式逻辑的语言,是注重主语的语言。

句子的基本结构以主谓(S+V)为主轴,它的基本句型有S+V,S+V+C,S+V+O,S+V+O+O,S+V+O+C五种,每一种都离不开主语和谓语,一旦离开了主语和谓语,英语的句子则无法成句。

如: 1) This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 2) He asked me to go to see a film yesterday. 因为英语常用的主谓句型结构与汉语的主题句结构不大相同,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时时考虑英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Her room is cleaned every day. 她的房间每天打扫。

这样的翻译是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

虽然这句英语用的是被动语态,但汉语习惯上不说“她的房间被每天打扫”。

另外,汉语的主题句在译成英语时要相应地转化成英语的主谓句。

如:1) 看起来老张还没有回家。

Lao Zhang seems to have not come back home yet. 2) 这本书,我读了一半。

As for this book, I have read half of it.(3)英汉的定语的位置差异。

我们从平常的翻译中可以发现,对于定语这个成分,英汉这两种语言均有,但是它们的具体位置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对于英语来讲,定语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如果定语是一个简单的词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英汉的定语的位置是一样的,都是位于所要修饰的中心词的前面,但是,如果定语过长的时候,在英语里面,为了避免头重脚轻的这种情况出现,英语通常把较长的定语转化为定语从句的形式,放在所修饰的词的后面。

但是,在中文里,无论定语是多长,它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放在所修饰的词的前面。

(4)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英语的表达中,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

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

(5)在句式上,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很少使用被动结构,即使是在表达没懂得的意思时,汉语也是习惯用主动表示被动。

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

汉语的“被字句”和英语的“被动语态”学者们普遍认为英语中的被动结构比汉语中的被动结构语法化程度要高。

倪魏、邵志法(2004)指出英语被动结构语法化过程涉及变换语序、名词格变动、动词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虚词等,而汉语的动词缺乏形态变化,汉语被动结构语法化主要是语序的变化。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相对于主动语态而言的,其基本句型结构为:主语+be+过去分词+(by短语),句子中的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by后面通常是名词或代词,表示发出动作的人或是事物,称之为施动者,可以省略。

不仅如此,在英语中的某些感官动词和系动词可以用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含义,例如: 1)Peter was fired by his boss.皮特被老板解雇了。

2)The flower smells sweet. 花闻起来香。

汉语中的被动结构最突出的表达就是运用“被”字句。

绝大部分的“被”字句都体现了施事与受事之间的关系。

而从结构意义上来讲,被字句的基本意义是突出表达的被动关系,主语通常是受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由“被”字引出的施事者具体执行。

通常我们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施事+VP。

例如:小张被老板开除了。

(2)“被”后施事者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VP。

(此处“被”是助词)例如:会议被取消了。

(3)“被……所”固定结构:受事+被+施事+所+VP。

这种结构一般只用于书面语,是从“为……所”演变而来。

例如:观众被演员的表演所感动。

(6)是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我们都知道汉语是象形的表意文字,属于分析性语言。

所以汉语重“意合”是指在汉语中句子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和词序的排列,所以在汉语的表达中往往不会过多用连接词语,它的逻辑关系主要靠语序体现。

英语是拼音文字,属综合性语言,是一种重形式逻辑的语言,英语的句法结构重“形合”。

所谓的“形合”是指在词语和分句之间或是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语言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或是逻辑关系,因为西方人注重和讲究逻辑思维的培养,分析问题比较缜密、严谨。

所以在语言上表现为“形合”;所谓的“意合”则指的是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则是通过词语和分句的具体含义或者是具体的语境来表达。

而这又是因为中国人偏向综合思维,注重整体和谐,所以他们在句子的表达上偏向“意合”。

如:1) If I had known it, I would not have joined in it. 早知如此,我就不参加了。

汉语中省略了if。

2) The monks may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汉语中省略了but。

这些例子无不表明了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在表达上“意合”和“形合”的差异,汉语的“意合”可以让人在表达其意思的时候不需多加连接词也能让读者理解它的真实意思,但是英语在表达其意思的时候一旦脱离了连接词就不知所云甚至是会让人产生误解。

(7)句子的重心的差异。

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英语和汉语的重心在句中的位置有时是不一样的,翻译的时候如果不进行调整,势必给表达造成很大的困难。

(4)英汉句式长短的差异。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

分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子的结构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