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音乐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听觉艺术。

所以“当语言不能表达某种情感时,更雄辩的语言:音乐就“全副武装”地登台了。

再者,“音乐是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感情。

”所以说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下面我就自己教学中点滴和同行们交流与分享:一、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

在音乐课程改革进程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那我们的教育活动很难维持下去,因此,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是互助平等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在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自己与学生间的关系,而不是让学生望而生畏。

无数事实表明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病情一样,在这个基础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比较容易找到通向学生心灵的世界窗口,从而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学生的心灵之门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们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要突破这一岗哨,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参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唱歌、一起音乐创作、一起创编填词、一起排练节目、一起表演、一起探讨问题及交流等等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变得无拘无束,这时他们的心灵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之间成了无话不谈地好朋友。

记得我接新初一的学生时候,课堂气氛严肃呆板,学生总放不开,于是我主动向学生交心,明确我与他们平等互助的关系及为他们服务的态度后气氛明显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还主动问我的联系电话,便于随时和我进行思想交流与沟通,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我发现他们对上网很感兴趣,于是我及时进行思想引导,告诉他们上网的利和弊等等,这样的一节交流课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音乐教学之余,师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

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

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我国的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

首先需选择思想性、艺术性的歌曲或乐曲,如《爱我中华》、《龙的传人》、《精忠报国》、《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是中国人》、《红旗颂》、《红旗飘飘》等等,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华夏优秀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体验音乐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

在申奥成功的时刻,全国上下人民欢呼雀跃,欢声笑语,充分利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奏响爱国主义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三、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文学常识提高文化素养。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如教授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借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

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用借助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

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温故了这首著名诗篇。

再如欣赏乐曲《阳关三叠》的同时,配上王维的诗歌《渭城曲》,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可让学生在了解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采用对比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意境感受,这种做法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的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四、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感受。

音乐艺术的魅力往往让人感觉,它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受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生活实例与艺术课程相结合,感受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进一步升华,从而逐步的增强学生的艺术感觉。

比如欣赏音乐作品《动物狂欢节》、《百鸟朝凤》、《苗岭的早晨》、《赛马》、《森林狂想曲》等音乐作品时,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生活中所能听到的各种声音音响,让他们在课堂中模仿、模拟、表现,带领学生到室外去“寻找声音”、“搜集声音”,然后,将学生找到的这些声音对应上相应的节奏,让学生来体验音乐中的美妙,从中感受长短、强弱、高低等的艺术要素,使学生懂得音乐艺术与生活密切相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像力。

又如教授歌曲《森林中的回声》和《回声》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引导学生感受歌声的无限艺术魅力的想像空间,多注重音乐体验实践活动。

通过日积月累、不断地叠至,使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

使他们在亲自的参与实践中,体验到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

五、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综合审美渗透。

音乐教育本是一项审美教育,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情趣,而且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样,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应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位置,音乐渗透并弘扬民族优秀音乐作品,让他们认识到音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作品,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作品。

使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音乐作品——体验感受:华彩的音乐美如王之焕的乐曲《春节序曲》、淡雅的音乐美如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幽静的音乐美如陈钢改编的乐曲《苗岭的早晨》、雄壮的音乐美如吕其明作曲的《红旗颂》中的进行式的红旗音乐主题、隐秀的音乐美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古典的音乐美如俞伯牙的《高山流水》、现代的音乐美如谭盾的音乐作品用水来表现作品,又如乐曲《在森林和原野》既有古典的风格又有现代的音乐要素。

总之,通过多听、多练、对比等各方面的评价,达到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

又如对比欣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茉莉花》,让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对比、分析,透过不同风格的的音乐作品《茉莉花》的演唱及欣赏感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千年来,浩若繁星的中国民族民歌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

其中《茉莉花》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那香飘四海的旋律浸透着华夏情味,溢发出来的正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

为学生喜欢和了解中国民歌做更全面的宣传与教育,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做出努力。

音乐欣赏在教学上除情感体验与音乐知识技能要素的学习外,还应以建构学生听觉艺术感知规律的认知,并渗透于音乐其他教学模块进行转换和体验。

首先,应建立音乐教学的场景意识。

通过音乐欣赏过程的进行,学生产生联想思维,构筑自己理解的曲意、事态发生的场景,并通过表述感受过程,活跃自己的创意思维。

同时将场景出现的思维要素同音乐欣赏的音响要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如:远近的思维距离感=音乐强弱的对比,高低的思维空间感=乐器音区选用对比,轻重的思维份量感=音乐丰满与单薄的音色变化,思维表述事态发生的急缓变化=音乐速度、节奏的对比。

思维事态发生与停顿=音乐中休止、停顿所产生的动静感。

音乐中“力度”运动的形式=心态与情感在音乐起伏发展过程的反映。

通过联想联系、拓宽了学生自己的审美情趣,形成了音乐欣赏教学特有的框架基础。

并使其他模块教学有了延伸体验的展开思路。

如:音乐创作构思、音乐与舞蹈编排构思、合唱、器乐合奏教学班等。

教师教学主导可发挥的专长作用。

从而拓展音乐欣赏的审美规律。

在音乐表现的场景创意中,通过教师引导提示,使学生逐步构建对比、反思、感悟、通觉的人格健全思维方式。

并通过教学体验渗透于其他教学模块之中,如:音乐旋律的“乐句对衬”、“鱼咬尾”、“同头换尾”、“异头同尾”、“移位”、“多头归一”、“一头多尾”、“主衬对峙”等对音乐的鉴赏分析。

总之,我将用自己的智慧和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巧妙而潜移默化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贯彻在自己的日常音乐教学之中。

总而言之,在音乐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将不断探索、创新,让学生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认识音乐在学习、生活、工作当中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为普及全民的音乐素质做出应尽的义务。

针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选材,力求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规范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事实证明:音乐是一种集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思想性极富感染力的一门艺术,它也是人们生活中缺一不可的精神食粮,无数的生活事实证明,在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音乐,生活因为有了音乐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使人充满真情愉悦。

阅读举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