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少年宫马亚丽

19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少年宫马亚丽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马亚丽
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
地让学生掌握某个作品,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
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热爱生
活,身心和谐的人。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诉诸于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

教学中,它表现为教师通
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引
起感情的感染、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共鸣。

使音乐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在身心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年龄小,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足,会对音乐产生“无动于衷”的感觉。

怎样把音乐形式转化为感觉及情感,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情感教育中教师是基础
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启迪、激发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敞开心扉,体验美感,主动激情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首先,需要教师有扎实的音乐基
本功,听出音乐的“意味”感受作者的意图,还要触类旁通,了解文学、美术、历史等方
面的知识。

如果对文学、电影、诗歌、绘画等姊妹艺术有所了解,就能以比较詮释的方法挖掘作品的内涵,无论在理解还是在表达上,将会更加形象、生动、准确。

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就会在赏析作品时,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上去体会作品的时代意
义。

教师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的美及艺术的美敏感,并且有自己的见解。


师在教学中要热情洋溢,亲切自然,将情感渗透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

因为,教师一个关怀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扬的范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语言描述,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师生共同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融洽、愉快地
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演绎出自己的生活经
历、亲身感受,突出自己的人格及个性特点。

即使在教学中多说几句“对不起,我错了”也丝毫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

真实的情感表现,更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并
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实的情感表露。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需要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中间
媒介给予展示,以缩短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那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就更为行之有效。

电化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配以相关的语言描述,直接刺激
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之产生丰富的想象,触动内心的情感世界。

得以用自己的眼睛、
耳朵和心灵对音乐作品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

例如:欣赏美国艺术片《海上钢琴
师》的音乐片段。

该片段体现出主人公对美好感情的向往。

画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人公-钢琴师在悠闲地弹奏钢琴,琴音平静、舒缓。

音乐采用的是抒情慢板,感觉音
符像在十指间不经意地流动。

画面镜头对准了钢琴师,他偶尔抬起了头,音乐旋律突然有了变化,亮丽而清新,仿佛吹来一阵清风,画面中现出一个美丽少女的脸庞,金黄色的头发在海风的吹拂下散落双颊,柔和的面孔上,眼睛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迷人。


乐在不时变幻,忽而温婉,忽而俏皮,又忽而激动。

镜头在不停切换着:少女的发丝遮
盖了眼睛,掠去发丝,露出光洁的额头,透过玻璃的反光照一照自己,然后偷偷地瞅一瞅
有没有人看到。

忽然,音乐悠然而止,此时画面中呈现出空
空的玻璃仓口,音乐回到开始的主题,镜头对准了钢琴师的眼睛,眼神中透出向往
和遗憾。

继而,音符又如清澈的泉水一样涌动出来,由弱到强,热情奔放。

画面中,美丽
少女迎着海风,裙裾飘舞,翩然走来。

这样一个音乐片段,通过主题的不断变化,音色的
明暗交替,情绪的瞬息变化,加之电影艺术中光、像、影的完美结合、演员的出色演绎,充分表现出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很人性地反映出情感世界的渴望,使人们体会到恬静与祥和,令人赏心悦目,难以忘却。

音乐教学从不同的方面使学生情感得以培养。

例如:反映人和自然、命运拼搏的音乐作品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进取精神;热情、乐观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心胸开阔
努力奋进;宁静、祥和的曲调可以使人平气合,沉静地对待一切。

教师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情感教学,使学生形
象、生动地感受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世界中自由地翱翔。

三、创造自由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培养。

有位名人曾说过: “不要站着和孩子说话,这样会不平等。

”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
度去看世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情感强加于学生,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

教师要有意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以民主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在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爱好、特长、
原有的程度进行自由的情感体验。

人们说“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多少次演奏就有多少部作品”。

音乐作品在反映情感时,有许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我们在分析歌曲《夜晚的星》时,一位同
学说“这首歌表现的是:在一个晴朗的夜晚,天上的星星是五颜六色的,人们聚集到草
坪上,欣赏夜晚的景色。

”另一位同学立刻说“不是,不是,晚上人们都睡觉了,天上的星
星从窗口照射进来,床边还有一大束玫瑰花。

”我想,大概是这位同学联想到唱过的
摇篮曲》,那句“床头布满玫瑰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紧接着下一位同学说
天使穿着白色衣服,拉着我的手飞上了天,我看见了嫦娥和月兔,我还跟他们一块儿
玩呢。

”学生们兴奋地构画着生动的情景,气氛很活跃。

这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建
议他们把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歌声表现出来。

当时正值傍晚,我们关上灯,教室里尚有一丝余亮。

稍停片刻,活动室已寂静无声,我在钢琴上奏出一段舒缓、安静的旋律, 然后进入歌曲的主题,随之我同他们一起动情地歌唱。

偶然抬眼望去,学生们随着音
乐伴奏晃动着身体,微闭着双眼,沉浸在歌曲之中,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当学生们走出
教室的瞬间,仍感到音乐的余味,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时,又产生了对音乐活动的
期待,对音乐美的新的渴望。

教师不仅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路人,还是学生的合作者。

师生要进行和谐的
情感交流,共同演绎美好的图画。

情感教学中,还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做、敢说的氛围。

允许学生保
留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允许学生说“不”字,不套用语文教学中总结“中心思想”的旧法
来束缚、排斥学生的感受,不能将自己的偏爱强加于学生,也不能苟同于音乐作品

文字介绍。

就拿《月光奏鸣曲》来讲,教授这首乐曲的老师大概都会让学生去联

皎洁的月夜,这首作品便成了宁静安详的代表作了。

而事实上,它只是贝多芬创作

#C 小调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只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才命名
的。

部音乐作品是创作者受一种内心涌动情感的支配来完成的。

同样,欣赏者只有对音乐所蕴涵的情感有了自己的体验,音乐才能鲜活起来。

失去了自己的感受,

乐将只是一个个苍白的音符,也将无法听到发自内心深处的心灵之声。

教师要
鼓励
学生的想法,并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启迪、引导学生的二度创作。

有情才动情,有感
才能发。

当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做声时,不要
埋怨学生;当你激情荡漾,而学生无动于衷时,不要埋怨学生。

低头审视一下自己,那
是教学中的一个败笔。

试想:当教师只顾

味地传授知识技能,而没有顾及那已显疲惫的双眼,何来的激起?当教师只是墨守
成规地克守着原有的教育形式,何来的思
辨?
柏拉图说过: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

音乐是美的艺术,具

美的品位。

它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心灵变得更加高
尚,
更加纯洁。

情感教学就是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感受音乐的美,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

敢地面对生活,平和地看待事物,友善地对待他人。

热爱一切美的事物,珍视每一
次的
情感体验,留住每一个永恒的瞬
间。

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引导学生开启音乐之门,探一探里面的风景线,品一品苦

与甘甜,听一听那清脆的撞击声。

相信吧,我们今天的努力,一定会为他们今后的
生活
增添几分绚丽的色彩。

生命也必将因此而动

(此文获北京市第九届课外校外理论研讨会论文评选三
等奖
马亚丽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声乐教师。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

在首
都师
范大学音乐系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

从教十几年来,不断摸索总结教育教
的新思想,努力探寻校外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
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亲切的教态、严谨的学风,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系统的音乐知识。

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协调感、均衡感,树立团体协作的意识和高尚的道德
情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