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
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
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
音乐教学是情感性很强的工作。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启迪、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情感层面上。
音乐课无论是作为人文学科,还是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的目的都是培养人文精神。
即通过实施人文关怀,丰富人的情感与美感体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音乐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总是和内心受到激动,与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
正因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这些内心感受使
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
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
笔者以为音乐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1.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
和悲哀六种基本情绪,有激情、心境、热情三种方式,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音乐教学。
教材中的许多元素是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我们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全面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技能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音乐教材,都是通过许多专家地审定,删选组成的,每一个教学内容本身都隐含着不同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提炼、展示教材内在的情感内容,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教师可在音乐的伴奏下,用抑扬挫折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努力让学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心心相印”;再让学生在反复地聆听歌曲、表现歌曲中来体验情感,从而使他们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
而在教学《雪绒花》时,我深入研读了教材,把情感的突破点设置在爱国上。
我在课的开头就以美国影片《音乐之声》导入,然后娓娓道来主人公一家与祖国动荡共变迁的命运,跌宕起伏的剧情,幸福美好的日子一夜间支离破碎,很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对上校一家的敬佩,更容易理解歌曲背后的内涵,与歌曲中主人公的命运在情感上紧密相连,最后齐唱歌曲时,场面相当感人。
这样的共鸣,让学生理解了爱国,还可以这样表现!
2.恰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功能
戏、语音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达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目的。
如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及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创设实在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或者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借助投影、实物、录像等直观教具恰当运用,创设情境,诱发情趣。
在教学《我就是你的眼睛》时,我用图片、文字和音乐结合起来,在哀惋低沉的《辛德勒名单》大提琴曲的背景音乐中,以黑白图片的呈现方式,让孩子们体会盲童世界的苍白和无奈,体会他们对多彩世界的渴求与呼唤。
这样的手段,使孩子们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同情、震惊、想做点什么的复杂情感油然而生,人性中善的一面被彻底唤起,使下面教学的展开水到渠成--孩子们都想成为盲童的眼睛。
心和平和的态度创设”关心、爱护”的教学情境。
如运用温和的目光进行提醒,暗示,鼓励和支持,运用微笑、亲切的语气去开导、启发,运用热情开放的姿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特殊的场合,如学生有错误,违纪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用情于意料之外,运用爱的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情感的震动和觉醒,创设“和蔼,宽容”的教学情境,激发音乐教学的情感功能。
3.有机实现情知交融,升华情感功能
力使教
材中的“情感和知识”教育相互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并使情感体验强化认知活动,使认知更清晰深刻,情感感悟更加刻骨铭心。
学生的全程参与,通过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全部展现与揭示,使学生之间感知和参与体验,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情感的教学,都习惯于在学完歌曲之后,让学生来总结并说说:“这首歌曲教会了你什么?”就象习惯于歌曲学成之后再来处理歌曲一样,而没有重视学习歌曲的过程性体验。
注重学生在从“不会”到“会”、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性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情感从而陶冶情感,使之达到一个曲中有我,我与曲融的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使情感功能能真正实现升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自由地发展。
一层层突破难点,一层层深入去学习。
教师用甜美的语言,鼓励的微笑,巧妙的点拨,让学生在学习难点时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既注重技能的掌握,又渲染梦幻的色彩,让情感的熏陶始终贯穿学习的始终,并且不仅仅关注歌曲情感的渗透,也有意识对学生学习的毅力、主动性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
交流,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情感与知识交融”,让“情致所至处,金石都为开”,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