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灯下漫笔 优秀课件

灯下漫笔 优秀课件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 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 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 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 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 陶醉。
思考: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 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 《坟》、《花边文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集外集》 《南腔 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写作背景
鲁迅的《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 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 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 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 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 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 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大声疾呼,唤醒人民。鲁 迅是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先儒 国粹 神往
答案
1、注音 嗜Shì兑duì曷h é 纂zuǎn 胪lú 偕xié 2、解释 执迷:原指坚持错误,文章中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改,不能
解脱”之意。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乱离人 :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
皇恩浩荡:皇帝恩德广大无边。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发生。 先儒 :这里指孟子。 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讽刺之意。 神往:心理向往。
明确: ①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人们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第5段) ②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牛马,… (第7段) ③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第8段) ④“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第9段) ⑤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第9段)
袁世凯称帝在天坛祭天
义和团战士
香港居民吸鸦片的情景
旧北京杂志、人力车夫、当铺
赌场
清朝大家闺秀
拜年,抬轿子
清人梳妆、五口之家、刑场
女囚
被日寇斩首的中国人头颅
解释 注音
1、注音 嗜()好 兑()现时日曷()丧 编纂() 万姓胪()欢 偕()亡 2、解释 执迷 降格以求 乱离人 皇恩浩荡 厘定 发祥
⒉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 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 “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 遭遇 。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 劣根性 。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 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 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萧红
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 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 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 暗”。
漫笔——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 又是“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 来”的思维方式。
鲁迅简介
鲁迅(1881—— 1936),本名周树 人,字豫才。我国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 “鲁迅”为笔名发 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随 后又发表《孔一 己》、《药》等小 说“四-一二”后,
定居上海。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 语句回答。)
二、分析“国民性”
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 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这是元•张养浩写的一首词,它揭露了无论王朝 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当百姓连做 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祈求呢? 请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 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
停止兑现--不甘心 ↓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现银兑钞”事件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 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 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 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 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 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 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 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 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
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 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 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 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 “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 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 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 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现 实(引子)

事(兑钞) 想(变奴隶)


历 史(观点) 现象(治与乱) 本质 做不成奴隶
做稳了奴隶
现实 (号召)
不满 创造(第三样时代)
一、分析“引子”(1~4)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 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 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
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二部分:(5-9)考查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
得出“两个时代”的结论(一乱一治)。
第三部分:(10-16)走哪一条路?创造“第三
样时代”(青年的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