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015.9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015.9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二、渊源
1.产生背景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利用社会学、心理学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
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战后地理学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
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进入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③ 居住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B.交通条件
a. b. 优越的交通条件——消费行为空间扩大 空间尺度不同——所利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差异
具有重要意义。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1.研究方法
(1)归纳-推理-规划法 (2)行为矩阵
(3)锚点理论
(4)数学模拟和统计分析
(5)人工智能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2. 方法批判
(1)强调个体,忽视了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 究的重要性
(2)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不够,反成了附庸
1
人文地理学
第1节
四.人的行为机制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激励:推动个人去从事某项活动,促使人的活动去满 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产生人类行为 的原动力; 决策:是人们经过知觉、判断、分析后产生的导致 行为的决定; 行为:以外界的刺激经过思维、判断、决策后采取 的行动,行为实施后还可以经过反馈进行修正,往 返交替,使行为成为信息处理的体系;
1
人文地理学
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 相对同质和标准化的景观形态,其中代表前工业 化社会特征的地方的特征和变化受到减弱。这个术语 与人本主义地理学联系紧密,特别是雷尔夫的工作, 他承袭海德格(Heidegger,1962)的观点,认为当今 世界地方多样化的丧失预示着意义的重大丧失。代表 了前工业化和手工文化并创造地方感的‚真实姿态‛ 以大量丧失并代之以一种‚非真实‛姿态。雷尔夫举 出旅游景观、商业带、新城和郊区以及建筑中的国际 式风格作为无地方性和‚非真实‛姿态的实例。恩特 里金之处地方愈发同质化时一些意义确实消失了,但 同时却因而获得了另外一些意义。因此,单单谈丧失 等于接受维护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的价值观,他们正 是作者保全文化艺术品和地方的努力。
二、渊源
2.理论渊源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
础上产生的。

引入环境心理学、人类学和组织行为理论来构建空间模式,其研究
重点放在达到的目标过程上,转向对个人和社团行为的微观研究。

其产生对实证主义的空间分析学派的批判和继承,在方法论上没有
根本性的变革。
新的人地关系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
B.日常消费品—— 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③ 居住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A.居住地环境
a. b. c. 中心市区或主要街区 —— 无意识行为 一般街区——仔细分析、选择 居住地与工作地不一致——在通勤地和沿交通线购物
人文地理学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一、内涵
广义的行为地理学包括感应(知觉)地理学和 狭义的行为地理学。 感应地理学是研究人们对不同地理环境反应的 特性、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
知觉地理学只研究人的环境知觉。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地理环境发生知觉后 作出判断、评价、然后决定自己行为的科学。
1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日常行为空间的决定因素:居住地、交通手 段、活动时间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的决定因素:居住地 点和行程速度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时空棱柱体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个人工作、生活 环境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的限制 因素,分为三类:能力限制因素、共轭限制因素、 权威限制因素
消费者行为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3.心智图和认知地图
地理物象的心智图是人类日常活动和人类移动地 理选择的依据。不同等级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影响行为
活动的选择,心智图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直接或间接获
得的各种信息,能够反映和决定人的空间行为,对指
导和研究人的空间行为选择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
以及社会、文化、政治等行为的空间问题,为政策
制定和各行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2.空间分析与决策
借助于空间科学和区位理论的指导,获得较大
的发展。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注重行为空间研
究和空间中个人的行为研究,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
践运用,近年来在规划实践、企业经理区位选择、
1
人文地理学
地方效用(place utility) 衡量个人对地方满意程度的标准。该词出自新 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效用‛一词,用于有关于 人们评价可供选择地点(包括他们的现住处)的迁 移研究(Wolpert,1965)。 一个家庭决定考察迁移的可能性后,竟会在其 活动空间范围内寻找可得的居住地(参见:搜索行 为),并根据他们对期望值(或效用)的评估标准 来评价每个地方。这种评价提供了地方效用的衡量 标准,而地方效用决定着是否迁移(现住处的地方 效用可能比索考虑的其他任何地方都高),以及如 果前已将选择哪个最佳。
(1)在居住小区或附近的移动;
(2)活动地点的规则的往返移动(通学、通勤、交际、购物 等); (3)向这些活动地点的周边移动。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1.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人类行为旨在探讨人类的空
间行为规律,研究人们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行为而不
采用那样的行为,也研究人类对环境作用的行为,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①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B.消费者的年龄和性别对消费方式的 影响 a. b.
c.
年龄 性别
性格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② 商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① a. b. c. d.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B.购物行为类型 马歇尔消费型:理智状态,大众化消费,施工薪阶层 巴甫洛夫消费型:对外在刺激反应敏感,注重商场布局、装 潢、商品包装、广告等(高级商场) 弗洛伊德消费型:情绪型,随机性和盲目性 维布雷宁消费型:消费行为受团体影响大,追求名望、好胜 的心理严重,时髦商品商店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影响因素: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 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①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A.消费需求——购物动机——消费行为——购物行为空间—— 购物活动——满足需求(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1
人文地理学
20世纪80年代对地方概念的兴趣扩展到了人本主义地 理学之外。经济地理学家如马西(见:Massey and Allen,1984) 试图将地方理论化,规定为在一般过程 的背景中表现特性。 历史地理学者如普雷德(Pred,1984) 则引用吉登斯的 观点,把地方看作结构化过程的组成部分,既由社会 实践所构成、又反过来构成这些实践活动。 阿格纽和约翰斯顿(Johnston,1991) 认为地方是政治 地理学的基石之一。 恩格里金(Entrikin,1991) 认为‚用寻求地方的整体 性和背景性的方式来理解地方,就是要在科学理论化 的客观一级和感性理解的主观一级之间占有一定位 置‛。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三、发展阶段
1.萌芽时期(20世纪20-60年代)
2.第一发展期(20世纪60-80年代)
3.第二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四、主要研究内容
1.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
行为空间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界限,包括人类 直接活动的空间,也包括交流认识活动的间接空间 。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3)过分重视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团体的行为
1
人文地理学
place(地方;场所): 由人或物占据的部分地理空间。阿格纽 (Agnew,1987)区分了场所的三个主要要素:‚场 所,社会关系构成的环境(可以使非正式的抑或组 织化的),区位,包含社会相互作用环境的地理区 域,这种相互作用有更大尺度下运行的社会和经济 进程确定;以及地方感,即地方的‘感觉结构’‛。 地方,特别是地方感,是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地 理学区别于实证主义地理学家的主要概念之一。特 别是他与雷尔夫(Relph,1976)和段义孚 (Tuan,1977)的想象学方法相关。80年代西蒙 (Seamon and Mugerauer,1985)以及布莱克(Black et al.,1989)的著作中,对于地方的这种哲学探讨还 在继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