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 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 映在人们头脑中的 形象(映象)。它 是知觉判断、地理 优选以及决策行为 形成的基础。当然, 地理物象与客观地 理环境并不完全一 致。英国学者格尔 德曾提出一个认知 体系(见图)。
格尔德提出的环境认知体系
二、地理物象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 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会产生不 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 行为。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由于迁移行为受迁 移机会、地点和环 境效应的影响,迁 移活动在某些方向 会比在其他方向移 动得更远,从而产 生迁移空间行为的 方向偏移(如图)。 一般来说,大部分 的迁移流在大城市 之间发生,或中小 城市移民流向大城 市。
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美国赫夫在零售引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概率引力模型。拉什 曼南和汉森又对概率模型加以了修改,使其进一步合理化。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思考题与作业
一、思考题
1、解释环境知觉、地理物象、行为空间。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
具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5、简要评述消费行为(1)行为地理(2)环境知觉(3)环境认知(4)地
理物象(5)物象评价(6)心理图谱(7)地理物 象简图(空间图式)(8)行为空间(9)通勤活动 的行为空间 2、问答题: (1)解释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减规律和其动态性特征。 (2)论述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 (3)简述人类的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 移的规律。 (4)消费行为空间模型包括哪些模型?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内容摘要 第1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思考题与作业
内容摘要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是行为地理学的重 要研究内容。概括地说,行为地理是研究人 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 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本章主要论述 了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问题。侧重于探讨人 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 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并通过行为 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模 型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 人类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 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 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对地理物象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动机产 生和决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从心理 图谱(mental map,亦称意境地图)的分析 入手。
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大脑中的心理图谱简单 地描绘出来,形成地理物象简图(或称空间 图式),这种简图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读性。 地理物象简图对指导人们日常活动行为空间 和人类迁移的地理优选具有主重要的意义。
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
二、报偿矩阵模型
美国艾萨德(W.Isard)在《区域科学 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 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 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 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 建立了报偿矩阵。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较早研究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的学者是赖利,他提出了零 售引力法则。以后经康维斯的改进,形成断裂点理论。他们 认为,商业中心(商店)对消费者消费的吸引力同其本身的 规模成正比,而同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第1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 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所以环境认知对人 类决策行为的影响比环境知觉更直接一步。 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 制。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A.Prid)详 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 工业区位的影响,发 展了美国史密斯 (D.M.Smith)的空 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 际理论,认为许多工 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 位上,这与企业家个 人行为因素,掌握信 息的数量和质量,以 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 关。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2、商业环境与物行为空间 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朋友、同事、邻里和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是闲暇活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活动行为空间也有其规律性。美国 斯秋兹(P.Stutz)曾研究了美国不同文化、社会环境 的人们进行交际的空间差异,并用交际行为空间差异曲 线表示交际种类与距离的关系(如图)。从总体上看, 邻里、同事、友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随距离的增加,交际 次数减少;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 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为了探求人们日常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 间问题,瑞典学者 哈格斯坦德 (T.Hagerstrand) 创立了时空棱柱体 模式,主要利用时 间、空间分析法研 究人们通勤的行为 空间范围。
A 步行者;B 开车者;C 工作的步行者;D 工作的开车者
时空棱柱体示意图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活动与距离的关系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
美国约翰·劳维曾研究 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 邻境地区的迁移情况, 绘制了不同迁移类型的 分布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图。从图上可看出,几 乎所有类型迁移者的迁 移距离都不超过30km, 仅行政管理工作者的迁 移受距离影响较小。这 表明迁移空间行为有随 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 律性,即迁移空间行为 的距离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