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课后思考题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课后思考题

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环境知觉: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

行为空间: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地理物象: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决定。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

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素。

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三是权威限制因素。

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1、行为特征。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型——理智型、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

2、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能否形成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

一般消费者购物总是倾向于出行高级商业中心和距自己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购买价格高的耐用消费品选择高级商业中心、购买日用消费品选择距住宅最近的商业中心。

3、居住地环境。

居住地的远近与交通便利程度影响购物行为。

居住地环境条件包括居住地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

在购物行为决策上消费者优先考虑在通勤地和沿交通线购物。

优越的交通条件可使消费行为空间扩大,购物行为决策面拓宽。

自然条件中的气候条件对消费者购物行为空间影响最大。

4、社会环境。

不同的家庭阶段性、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职业、年龄层次、审美观念影响购物行为。

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消费行为空间也有影响,社会群体的影响常会导致消费者行为表现为维布雷宁型。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活动也是人类活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只能在业余进行。

普通的交际活动次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亲属之间的交往则受距离的限制较少。

时间
较长、距离较远的交际活动大多又与旅游活动有关。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人类的迁移行为具有距离偏移的规律性。

美国的约翰·劳维研究过意大
利与南斯拉夫邻近地区的迁移情况,并绘制出不同迁移类型的分布和距离的关系曲线图,表明迁移的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即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迁移活动也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

迁移行为受迁移地点、迁移机
会与环境效应等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可能比其他方向移动得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

一般情况下,不同城镇之间的迁移有等级之分。

大部分迁移流发生于大城市之间,或中小城镇移民流向大城市。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具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普氏矩阵中,j 固定
时,Bij 代表信息的数量与
质量;i 固定时,Bij 代
表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
决策者决策的结果处于矩
阵中的不同位置。

普雷德行为矩阵模型
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P369)
现实中最佳区位点是一个
模糊概念,在一定的范围内——
获利多少的边界。

图中O1、O2、
O3为最佳区位。

以利润区的半
径绕最佳点旋转形成圆形获利
边界。

因交通、人口等因素影响,
获利边界会缩小、变形。

区位选
择在些范围内则有利可图。

距最
佳区位越远成本越高。

成本越高
对应决策者决策不当。

图中共有
13个企业,都不在最佳区位,而
且有两个在边界利润之外,说明
决策错误。

利润越高,可能性是
掌握信息多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强。

区位上的点与矩阵中的点是相对应的,但没有量化关系。

报偿矩阵模型(P370)
美国艾萨德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模型。

报偿矩阵标作π,由报偿πij 组成。

i 代表行(i=A ,B ,C ,D ),j 代表列(j=Ⅰ,Ⅱ,Ⅲ,Ⅳ)。

在报偿矩阵中,艾氏提出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确定事态j 出现的可能性αj (j=Ⅰ,Ⅱ,Ⅲ,Ⅳ)。

当0≤αj ≤1,且
1
1j
j a
==å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 (i=A ,B ,C ,D )的报偿值为:
(,,,)j
ij
j
j a p

第二种方法:
按大小顺序排列任一行中的报偿,即: πi(1)≥ πi(2) ≥πi(3)≥πi(4)
括号中的下标仅涉及报偿顺序,不涉及任何具体事态。

设β(1)为有关决策者的任何一行的最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
β(2)为第二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β(3)为第三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β(4)为最小报偿实现的可能性。

于是,当0≤β(k)≤1,且
4
()1
1k k b ==å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 的报偿为:
()()(1,2,3,4)k i k k
k b p =å
实际上,可以把报偿矩阵中的决策行为设为n ,事态设为m ,这样决策行为数为i =1,2,3,4,…,n ,事态数为j =1,2,3,4…,m 。

那么报偿矩阵则有 n 行和 m 列,以及n ×m 个元素,预计报偿值仍可由上述两个公式所确定。

如果把报偿矩阵定义为A ,则可表示为:
5、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综合研究消费行为与商店区位、分布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赖利提出零售引力法则,康维斯改进为断裂点理论。

基本思想是商店对消费者的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赖利等人的模型把消费者作为群体来研究,即认为消费者行为符合“经济人”概念,从经济的合理性研究消费者单目的的消费行为空间。

但实际上消费者是“概率人”。

美国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存在问题:没有对影响消费者如何选择商业中心的其他因素作出判断;对计算距离和吸引力的参数考虑不够;模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个性性质和动机。

没有考虑特定的行业、商业中心,是一种消费者的区位选择的一般性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弥补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个人的行为活动,不能完全说明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行为空间。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购物是循环行为,随学习和认知而变化,前期购物行为的满意程度将影响后期购物行为,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变化。

在购物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涉及四个重要因子:商业空间的性质、个人行为的性质、在商业空间内个人对因素评价的变化、个人行为的随机波动。

以社会心理生理等需求能引起刺激力的思想为基础,该刺激力通过从消费者心理图谱中的商业街或商店中选出一个愿意光顾的商店而得到满足,对商业街或商店的确定和不确定的期望引起反馈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预测某商业中心销售额的增长情况,预测其他竞争对手销售额的减少情况,预测在其他商业中心附近建立新的商业设施后所产生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