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海权的发展战略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对中国海权的概念的认识;中国海权的特征;中国海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的海权发展战略。
关键词:海权海权特征海权问题发展战略一、中国海权的认识“海权”(sea power),又可译作“海上力量”,是海洋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
我国长期从事海洋战略研究的杨金森先生在《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中的“国家海上力量建设”部分对海权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他指出:“这一概念,过去是指一个国家‘用来将其军事力量向海洋扩张的手段’。
关于中国海权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叶自成认为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1]。
孙璐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2]。
李小军认为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3]。
刘新华先生指出,“在马汉看来,海权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海上军事力量,二是海上非军事力量。
前者的主体是国家海军,主要指海军舰队;后者的涵盖范围则相当广泛,如国家的海上贸易、商船队、海外基地等涉及与国家海外贸易相关的一切因素[4]。
”总之,海权概念属于战略范畴,是国家海洋战略与海军战略的核心与基础,其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优势的海上力量与正确的斗争艺术,实现全局上对海洋上的控制权力[5]。
”二、中国海权特征关于中国海权特征。
张文木提出中国海权是有限海权,其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
换言之,即是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一致;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中国海上军事力量发展是远期战略上的上述有限性与近期策略上的无限性的统一[6]。
李小军强调中国海权突出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海权在战略上是一种被动防御性的弱势海权,其基本任务是捍卫自己合法的海洋权利,还谈不上拓展海洋权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统一进程与追求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是一致的[3]。
叶自成指出中国海权的发展不以制海权的控制为目的,不以排他性的控制海上交通要道为目的,不以使用武力来争夺海上资源为目的,也不以使用海上军事力量强迫他国接受中国的意志为目的,而以维护中国合法、合理的海洋中的国家利益为目的。
这意味着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和使用是防御性、自卫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是以维护中国的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家权益为目的,而不是以损害他国利益为目的;是地区性的而非全球性的,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武力威慑为主要目的[1]。
三、中国的海权问题(一)目前, 在东海,中国与日本有钓鱼岛争端,钓鱼岛虽然总面积只有6.4平方公里,但按照199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钓鱼岛海域拥有74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专属区”,这几乎相当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南沙群岛领土领海争执的总和。
如果日本窃土成功,中国就会有巨大的战略损失。
在中国的南海,除中国大陆控制的永暑礁等8个岛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南海周边等国已经陆续占据了40 多个岛礁。
其中菲律宾占据9 个, 马来西亚占据5 个, 越南占据29 个[7]。
当前,形势还有恶化趋势,2009 年 3 月10 日,菲律宾总统不顾中国的反对,正式签署“领海基线法”,将中国的南沙部分岛礁和黄岩岛划入菲领土;2009 年 3 月15 日,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宣示主权”;越南、马来西亚2009 年 5 月 6 。
(二)中国海洋资源被掠夺一些国家非法在中国东海大陆架、南海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和引入外资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采。
日本、韩国不断强化对有争议海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在南海,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1000 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 多个和油气田180 个,现已投入生产的500 余口油气井中,100 多口位于我南海断续线内, 每年开采的石油资源就达6000万吨,天然气546 亿立方米[7]。
中国在南海争议区的油气资源开发还是空白,至今尚无一口油井,未产一桶原油。
另外,中国管辖海域的渔类资源也遭到一些周边国家的大量偷捕和掠捕。
(三)中国海洋运输安全受到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有30 多条远洋运输航线通达150 多个国家地区的600 多个港口, 对外贸易的绝大部分和石油进口90% 依赖海上运输,海洋航道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海上运输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海盗、海上恐怖势力泛滥,严重影响了中国海上交通运输安全。
索马里海盗的猖獗已对中国出国船舶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据中国船东协会搜集的情况显示,2008 年 1 至11 月,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中国船舶共计1265 艘,其中 1 艘遭劫持,83 艘受到海盗不同程度的袭击和袭扰。
特别是进入11 月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从11 月 1 日至21 日短短21 天,中国远洋集团所属的船舶就有20 艘遭遇了海盗的袭扰[8]。
四、中国海权发展战略徐弃郁提出了中国作为后起大国海权发展的途径:应冷静客观地对自身能力和条件进行评估,并确立合理的战略目标;把握时代脉搏,将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作为自己新的“增长点”;充当现有世界霸权国的主要挑战者,是后起大国对外战略中的大忌;改变安全思维,适时参与国际合作越来越成为解决安全问题必然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选择[9]。
(一)海军的战略定位和建设原则。
(一)中国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强大”的理解是:第一,能够完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能够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对任何来犯之敌进行坚决打击并取得胜利;第二,具有必要的威慑能力,能够阻止周边国家进一步侵犯我国海洋权益,促进争议海域海上合作机制形成;第三,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不做海上霸主。
根据这种定位,我国海军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几条原则:第一,优先发展海军战略威慑力量。
“从安全战略和国防建设的角度来说,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建设一支有效的威慑力量要比耗费巨资夺取海权更有利于此种(注:指原作者前面所讲的‘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确保一个有利的外部安全环境’)战略目标的实现[9]。
”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军事斗争手段的改变。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处于落后地位的国家,超常规发展战略威慑力量,更容易争取到和平发展空间。
应该说,我们能有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间,是与拥有“两弹一星”分不开的。
所以,在加强海军建设时,要优先发展“潜艇加核弹”等战略威慑力量。
第二,以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为目标,以确保打赢可能爆发的台海战争为底线,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的常规海军。
很多人谈及海军,必谈航母。
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航母作为一种海军运输、海上封锁和军事打击的依托,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而需要远离本土作战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然而,对于以“实现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为战略目标的国家来说,航母不但造价高、养护费用高,而且在近海作战中优势也不明显。
此外,在先进的导弹面前,航母的优势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空军和战略导弹部队力量的配合下,一支能够完成海上作战、岛屿登陆等任务的常规海军,完全可以满足海洋维权的需要。
(二)必须整合壮大海上行政执法力量海上执法机构,自古就有。
然而,只有在进入世界史时期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随着人们对海洋的需要和关注越来越强烈,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的海上行政执法力量才脱颖而出,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通过和生效,使各国充分认识到争夺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海上行政执法力量建设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二,我国的海上行政执法力量建设面临的问题很多,难以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总体规模庞大,缺乏统一协调管理;二是职责重叠,执法权限凌乱分散;三是重复建设,装备落后;四是执法效益低,执法成本高昂;五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困难等[10]。
第三,我国必须整合海上行政执法力量,成立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是最佳的改革方案[11-15]。
(三)增强海洋意识,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使人们了解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虽然中国的大陆意识将长期占居首要地位,但也有必要提高海洋意识在民族意识中的地位。
海洋意识首先是指对海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意识。
我国领导人曾经多次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并提出“开发蓝色国土”,“管好用好海洋,振兴海洋经济”。
海洋意识是资源意识,是可持续发展意识。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宝贵的财富来源。
在中国陆地自然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尤其显得重要海洋意识是指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海洋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开发和保护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
海洋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调节器。
我国海洋的环境污染和海洋生物的过量捕捞都很严重,渤海的经济鱼类已近灭绝,黄海几近无鱼可捕,东海的鱼产总量在下降;由于大陆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中国海洋区域的严重污染。
如昔日富饶的珠江口海域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离岸边十几海里的海域已经基本无鱼可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围海造地、无序采砂、陆源污染和人工养殖等四大原因。
①因此,急需采取措施保护我国的海洋国土[16]。
必须学习和利用、借助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以及海权大国的合作,来维护中国的海洋利益。
现在许多国家都有全球性的利益,如果各国都建立一支全球性的海军,那在主要海域的海军舰队恐怕会多于商业船队。
即使中国今后有了一支强大的海军,也不太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保卫自己的商业船队的安全。
所以,中国必须学会利用现有的国际机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能完全依靠所谓自助的方式解决问题重视发展与重要的濒海国家、海峡通道国家的合作关系,其中要优先发展与“六海”、“六道”濒临国家的关系,用外交、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力来弥补海上力量的不足。
所谓“六海”、“六道”,即安达曼海、阿拉伯海、波斯湾、亚丁湾、红海、地中海等六个海域,以及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朝鲜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六个重要海上通道。
对这些海域和海道,中国没有足够的海上力量进行哪怕是最低限度的控制,只能依靠发展与这些海域和海道的濒临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来弥补。
这些国家中比较突出的有朝鲜与韩国、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伊朗、阿曼、沙特、科威特、埃及、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也门、阿尔及利亚、西班牙、法国、南非、巴拿马、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