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B、寓情于景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 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 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 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 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概括景象特点 (总括)
描摹诗歌图景 (分析)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媚动人,
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②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
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句抒情,
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
前面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③用
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
感表达婉曲深刻。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明媚动人,生机 盎然的春景图。诗歌前两句,诗人选 取春天景物进行描景绘物,形着象意把握渲准染春天 的解愁绚,烂风春日光却;三无端、确正感生四,确的恨句但揭关,直明示系全抒显景。未 和诗东记能情侧风2 重不表能 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分情。
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 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 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4分)
阅卷现场采样
阅卷点评
本答案只 概括回答了 “描绘了什么 样的景象”, 却忽略了结合 具体诗句的 “简要叙述”。 得2分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 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 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
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 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 色恐怖。
本诗的景物描摹可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 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 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 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 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 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
【答案】(1)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 )(1分)的意境,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
,树林和泉声,(1分) 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 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2)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 夜的寂静。
问题诊断——简单概括,缺少描摹
【典例】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 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 哀。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 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 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 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 ①扶头酒:浓烈易醉人的酒。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给我们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疏雨、池塘、微风、夏木、黄鹂、白 鹭。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 日风光图。
这份童真,这份初心,倘若一直坚守,如同守护一 株鲜红欲滴的玫瑰,梦过于美好,守护也便更加沉重。 天上人间,现实让人们知道自由不过是猎人与猎物之间 的距离。但为什么 现实让人们害怕得连一个梦的开端 也不肯轻易为孩子许下呢?
遗失的童真被一种潜在的暴力撕扯得支离 破碎。美好的成长,不是小小年纪就考上了名 牌大学,不是小小年纪就深谙世俗之法,不是 小小年纪就挥毫千里,琴声悠扬。我更愿看到 “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的无忧闲适 之景。未来或许残酷,但心中有好奇、有想象 、有创造,便不会畏惧。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 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 境类。
三、景物形象(意境) 1.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 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4)诗歌中某句诗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作者写这句是表达×××情感(情怀)的吗? 为什么? (5)诗歌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有些事终要经历,那便到时深究,有些事 如此美好,为何不好好珍惜?遗失的童真,带 给了我们怅惘,但愿这番省悟能让天真无邪的 笑声在风中散播得更久一些。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
备考锦囊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 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 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 有主次之分。
❖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 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诗中的景物 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 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抒发的感情上,写景诗多是借景抒 情或寓情于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喜、怒、 乐、哀、愁等)。
咏物诗多是托物言志,指诗人通过描 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 表达一种思想、志向。
愁思。
剖析作者思想感情 (总结)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bei 宋 程颢hao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果 。
C、以景托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 的 “边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 乐的场面之后, 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 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 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 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 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E、景略情在
二、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 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可由一个意象来表现,但 更多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来表现的。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规范答案
增分指导
词的上阕描绘了
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
盎然的景象。田间桑
树萌发出新芽,东邻 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1.寻找诗中意象, 概括意象特征;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 嫩青草,黄色的牛犊 在那儿鸣叫;夕阳斜
2.根据意象特征, 进行具体描摹。
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
儿栖息。
备考锦囊
一、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 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里就需要景物形象与感情和写法结合分析: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 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 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 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 景交融。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 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
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 心境。 如:阅读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此诗描绘了 怎样的景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 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该诗描绘了春草丛能生准、确柳概丝括飘第拂一的句生机 盎然的画面,东风景不物去形吹象散,人分们析心景中的 愁情,这美好的春与天情不的能关使系人,高但兴未,反 而惹人生恨,乐景能衬剖哀析情蕴。含刻的画情细感腻!逼 真,语言通俗生动,意记境3清分新隽永。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 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 恬静、闲适、 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 淡雅。 空灵、苍凉、雄浑、旷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