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谚语(yàn) 急促(cù) 颦( pín) 心旷神怡(yí)易错警示“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记忆方法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姑且]副词,表示暂时地。

[笼统]宽泛不具体;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信手:随手。

拈:用手指捏取东西。

四、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预设】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二: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五、重点句子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语言是有限的,以言达意,总是无法充分完整。

文学创作者用语言来表现意旨,而人们却往往在语言之外获得另外的一些信息。

六、课文图解一(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4——9段)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二(4——12)(10段)音乐——无声胜有声(11——12段)雕塑——含蓄不露三(13段)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七、主题归纳作者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告诉我们: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

八、技法点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无言之美(节选)朱光潜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该怎么理解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

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的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譬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8. 对“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语言因为其固定、散碎的特点,往往难于充分表达人们混沌而多变的情绪意旨。

B. 言不达意,是人们主观刻意追求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让言更值得玩味。

C. 语言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以言达意,是无法充分完整。

D. 以言达意,好象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9.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陈子昂《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用语浅白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

B. 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对它的演绎一样都是言不达意,但相比之下,前者稍有内涵。

C. 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和杜甫“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都是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文中列举诗词中“言不尽意”的例子,意在说明文学作品的语言简单而含蓄,并不以尽量表现为可贵。

10. 结合文章论述内容,文学作品怎样才能做到“无言之美” (3分)试题答案:8、B 【解析】A、C、D三项来源于第三段文意,B项错,第四段“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说明“言不达意”是客观事实,不是主观追求的结果,且“言不尽意”才让言更值得玩味。

9、D 【解析】A项错在“直露,没有含蓄深远的余味”;B项错在“言不达意”,应该是孔子原话体现了“言不尽意”的特点;C项钱起诗句体现“情感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特点,杜甫诗句作者用来说明简笔刻画,“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说两句诗是“异曲同工”,是无中生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