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地线架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导地线架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编号:ZGS/GY.36-2003输电线路导地线架设施工作业指导书输变电工程总公司二00三年七月批准:审核:编写:1.本施工说明编制及施工依据本工程架线施工所执行的技术规程、规范及有关图纸文件有:1.1•本工程的设计文件、图纸及设计变更;1.2《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33-90);1.3《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地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SDJ 226-87);1.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电力线路部分:DL5009.2-94);1.5《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质量检查方法》(试行)(华北电业管理局1994年9月颁发);1.6《架空电力线路压接施工守则》;1.7 项目经理部编制的有关本工程的技术资料;2、技术规定2.1金具联接工艺要求: 面向大号侧分左右。

2.1.1螺栓、穿钉金具串2.1.1.1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穿。

2.1.1.2水平横线路方向由铁塔中心向塔外穿。

2.1.1.3水平顺线路方向由小号向大号穿。

2.1.2闭(开)口销子2.1.2.1水平方向由小号向大号穿。

2.1.2.2垂直方向由上向下穿。

2.1.2.3开口销子两侧开口60°~90°;闭口销子直臂一侧开口45°。

2.1.3弹簧销子2.1.3.1悬垂串上的弹簧销子一律向受电侧(大号侧)穿入。

2.1.3.2耐张串上的弹簧销子一律由上向下穿。

2.2防振锤量尺规定2.2.1直线悬垂串:由悬垂线夹中心量起。

2.2.2耐张串:由耐张线夹连接的U型挂环中心量起。

2.2.3振锤之间,相邻中心间距。

2.3.铝包带缠绕规定2.3.1钢芯铝绞线,悬垂线夹应使用铝包带。

2.3.2铝包带应紧密缠绕,其方向与外层铝股的绞制方向一致。

2.3.3所缠铝包带需露出夹口且不小于10mm,其端头应回夹于线夹或夹板内压住。

2.4.导、地线不允许接头的说明:在跨越一、二级弱电线路、送电线路、一、二级公路不得有接头。

2.5.压接后破断拉力试验:导线、避雷线的接续管在架线前须做压接后的拉力实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施工。

2.6.线材、金具检验2.6.1导线、地线、金具、绝缘子必须有产品出厂合格证书。

2.6.2导线、地线、金具、绝缘子必须经验收检查,外观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6.3输电线路金具(含螺栓、开口销、垫片)一律采用涮锌。

2.7导地线接续规定不同金属、不同规格、不同绞制方向的导线或地线严禁在一个耐张段内连接;不同厂家的产品应分段使用。

2.8.导线保护措施及损伤处理2.8.1.导线保护措施2.8.1.1放线前不得拆除线轴的包装。

2.8.1.2加强线轴的运输管理2.8.1.2.1线轴包装有损坏者,运输前必须重新做好包装;2.8.1.2.2线轴吊装时,•不得有碰撞;2.8.1.2.3线轴在汽车运输时,应有索具固定,线轴应立放;2.8.1.2.4线轴不得由车上推下,必须用吊车卸到指定位置,排列好。

2.8.2放线时应有专人负责导线线轴的检查,专人护线。

2.8.3采用铝质滑轮放导线,放线过程中加强护线,采取措旋,防止导线磨损、掉槽,与越线架、树木等磨擦。

导线接续管部位应采用专用护套保护,防止压接管弯曲。

对于易磨损导线地点须加支垫物。

2.8.4对所有临锚操作,必须使用钢绞线,容易磨导线处,应予套胶管。

2.8.5所有操作点导线升空前必须检查,有问题及时处理。

2.8.6导线锚线后,卸下滑车过程中,注意上下配合,防止损伤导线。

2.8.7导线附件安装时,吊上或放下工具时,导线易被损伤,应套胶管。

操作时也要密切注意,不使工具套子等刮伤导线。

2.8.9与导线接触的所有人员,随身携带砂纸,发现导线损伤随时处理。

2.8.10导线余线应小心缠绕在线轴上备用,并加强保管,不准空心盘卷,以防导线损伤。

2.8.11线轴支放点应有专人观察正在放的导线,监察其质量问题,当发现有焊点断裂、金勾、磨伤、层次混乱等问题时,及时停机处理。

2.9导线、避雷线的损伤处理2.9.1在施工中,应防止导线磨损,在容易发生磨损处应采取有效的防磨措施,导线磨损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2.9.1.1外层导线线股有轻微擦伤,其擦伤深度不超过单股直经的1/2(轻度损伤),且截面积损伤不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积的5%及以下,且强度损失小于4%,可不做补修,只将损伤处棱角与毛刺用0#砂纸磨光。

2.9.1.2当导线损伤已超过轻微损伤,但在同一处损伤的强度损失超过总拉断力的5%,但不足17%,且截面积损失不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积的25%时为中度损伤。

中度损伤应采用补修管进行补修,补修时应符合以下规定:2.9.1.2.1将损伤处的线股先恢复原绞制状态;2.9.1.2.2.补修管的中心应位于损伤最严重处,需补修的范围应位于管内各20mm。

2.9.1.2.3.补修管采用液压,其操作必须符合《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地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SDJ 226-87)的有关规定。

2.9.1.3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定为严重损伤,达到严重损伤时,应将损伤部分全部锯掉,用接续管将导线重新连接。

2.9.1.3.1.强度损失超过保证计算拉断力的17%;2.9.1.3.2截面积损伤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积的25%;2.9.1.3.3.损伤范围超过一个补修管允许补修的范围;2.9.1.3.4.钢芯有断股;2.9.1.3.5.金钩、破股已使钢芯或内层线股形成无法修复的永久变形;注:1)“同一处”损伤截面积是指该损伤处在一个节距内的每股铝丝沿铝股损伤最严重处的深度换算出的截面积总和(下同);2)损伤深试达到直径的1/2时按断股论;3)导线的总拉断力是指保证计算拉断力。

2.10压接方式2.10.1本工程导线、避雷线的直线接续管连接,采用液压压接方式。

执行“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公司编制的“架空电力线路压接施工守则”及本工程的压接施工说明。

2.10.2压后弯曲不应超过管长的2%。

2.10.3压接时,监理人员、质检人员在场,当场验收检查,并在指定部位打上操作者钢印。

2.10.4铝管管口及其外露钢锚涂红丹防锈漆。

2.11在一档内接续管,补修管数量及距离规定:2.11.1一档内只允许有一个接续管和两个补修管。

2.11.2各类管与耐张线夹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m;2.11.3接续管或补修管与悬垂线夹的距离不应小于5m;2.11.4宜减少因损伤而增加的接续管。

2.12.架线条件规定2.12.1铁塔经中间检查验收合格,并将施工缺陷处理完毕;2.12.2螺栓紧固率达到标准;紧固率不低于95%。

2.12.3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

3、导地线展放本工程采用机械牵引和人工展放的放线方式,因本工程路径一部分是丘陵地带,另外有几个耐张段跨越较多且难度较大,因此导引绳的展放采用锦纶绳加适当张力领放的方式。

3.1、机械牵引放线3.1.1越线架对一般构筑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3.1.2越线架对电力线路的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3.1.3越线架应牢固可靠,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高度超过15m的越线架应由技术人员提出搭设方案,重要跨越须提出跨越设计。

越线架立柱埋深不少于0.5m,简易架的埋深应适当加大,并要有撑杆或拉线。

3.1.4带电越线架不许使用钢管,引渡导地线必须使用绝缘绳;导地线保持对带电体足够距离。

3.1.5重要越线架必须请安全及技术人员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1.6遇有强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后,必须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1.7跨电力线、公路必须封顶。

3.1.8搭设跨越架、跨越电力线施工前必须通知运行单位或业主,重要的跨越必须有跨越方案并通知监理运行单位或业主到现场审核查看。

3.2.绝缘子与放线滑车悬挂3.2.1进行绝缘子外观检查并符合标准将其表面清洗干净,合成绝缘子可不测量绝缘电阻。

3.2.3放线滑车应灵活可靠;地线放线滑车直径应不小于地线直径的15倍;导线放线滑车直径符合标准。

3.2.4包络角超过30°时宜采用双轮滑车。

3.2.5提升绝缘子宜采用专用卡具提升。

3.3.护线3.3.1越线架、乡间道路设专人看护。

3.3.2每2-3基直线杆塔设监护人。

3.3.3与放线车作业场地、牵引场保持联系,随时报告情况。

3.4.导地线展放3.4.1导线、避雷线的架设顺序,自上而下进行。

3.4.2放线张力及锚线张力不宜超过计算拉断力的16%,放线张力超过16%计算拉断力时应尽量减少超张力时间。

3.4.3牵引机的牵引力不宜过大,以导地线刚好离开地面或跨越架为好。

3.4.4导地线与导引绳的连接采用连接套与连接器。

3.4.5导、地线通过越线架及放线滑车时均需设人监护,并保持通讯联系。

3.4.6处于较低地形铁塔导地线上拔验算后,应采取下压滑车放线。

3.4.7处于较高地形铁塔,进行放线滑车包络角计算后,应采取两个放线滑车放线。

3.4.8转角较大的转角塔,进行放线滑车包络角计算后,两滑车应采用不等高悬挂并将两滑车连为一体。

3.4.9因天气变化或当日不能继续放线时,应中止放线进行锚线;导线应高低不平排列。

3.4.10放线车、牵引机敷设接地体,并与设备连接,操作人员站在绝缘板上作业。

3.4.11下列地点必须接地:3.4.11.1导地线或牵引绳经接地滑车接地;3.4.11.2跨越35kV﹑10kV电力线档采用导电放线滑车并接地;3.4.12指挥、越线架监护、领放人员、直线塔监护均应设置通讯联系,保证畅通,语言准确迅速。

4.弛度观测4.1.弛度观测档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4.1.1紧线段在5档及以下时靠近中间选择一档;4.1.2紧线段在6-12档时靠近两端各选择一档;4.1.3紧线段在12档以上时靠近两端及中间各选择一档;4.1.4观测档宜选档距大和悬挂点高差较小及接近代表档距的线档;4.1.5观测档数量可根据现场条件适当增加,但不得缺少;4.2.弛度观测方法分为等长法、异长法、角度法、优先选择等长法。

异长法一般用于温度变化时一端弛度板调整。

使用异长法、角度法观测弛度时,应计算视线切点与悬挂点水平距离,视线切点尽量在档距中央。

4.3.孤立档按一端挂绝缘子串弛度进行观测,也可两端均挂好绝缘子串进行弛度调整与观测,按两端挂绝缘子串进行弛度验收。

5.紧线5.1宜在地形平坦、杆塔呼称高较低处紧线,当耐张段较长时,宜在耐张段中间进行一次临时紧线,做过轮临锚后再到耐张杆塔二次紧线,紧线过程中前后互相照应,各个环节岗位人员密切保持联系,防止出现过牵引。

5.2必须缩短紧线和附件安装时间,应不超过5天,超过时应采取防振措施。

5.3高空锚线位置应满足地面压接的施工需要。

5.4采取地面带张力挂线时,应实量绝缘子串长度,并消除划印地点绝缘子串重量、金具长度、外角补偿长度差等各种线长增量影响因素。

5.5紧线过程实行粗调、细调,挂线后实行微调、复调,确保施工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