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连接压接作业指导书

电连接压接作业指导书

压接式电连接安装作业指导书电连接采用压接型施工工艺,经近年来运行考验,此工艺能够减少检修工作量,对设备稳定和减少设备故障有极大促进作用。

压接型电连接虽然好处较多,但施工安装工艺复杂,倘若压接不当将为今后设备运行埋下隐患,对此必须认真学习电连接压接工艺,熟练掌握各个环节工艺要求,确保电连接压接正确,工艺达标,实现内实外美。

一、电连接安装工艺:1、电连接安装位置确定测量:进行现场勘测,确定安装电连接位置,并使用激光测量仪测量安装处承力索与接触线铅垂距离,并在钢轨内沿做好标记。

2、确定安装电连接形状:根据现场测量承力索与接触线铅垂距离(结构高度)确定电连接安装形状:对于结构高度<1M,电连接按照承力索与接触线呈C型安装;对于结构高度>1M, 电连接按照承力索与接触线呈S型安装。

3、电连接安装要求:登高作业人员将安全带系在承力索上,先用砂纸将承力索、接触线安装电连接位置的灰尘和氧化物打磨干净,并在安装位置涂抹电力复合脂。

承力索、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应垂直安装,上下对齐;安装后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处导高不应低于最近吊弦处的导高。

股道电连接在任何温度下,均应垂直安装,且应在同一断面内。

4、电连接压接过程中技术标准及注意事项:1)电连接线夹安装时,接触线、承力索、加强线、电连接线与线夹接触面进行表面氧化膜清洗,导线清洗长度不应小于连接长度的1.2倍,清洗后导线接触面需涂电力复合脂。

2)电连接线所用材质规格、线夹型号及安装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接头、压伤断股、散股现象,并预留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位移长度。

3)电连接安装位置应区分不同锚段、不同温度要求,同一悬挂接触线、承力索间的电连接应垂直安装,接触线与承力索电连接线夹应在同一垂直面上,股道间电连接正常温度时应保证点连接线垂直于正线,施工偏差为±100mm。

4)电连接安装位置,横向电连接距悬挂点2m左右,股道电连接距悬挂点5m左右,线岔电连接距悬挂点10m 左右,施工偏差不大于±500mm。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应不低于最近吊弦处的悬挂高度,施工允许偏差0-3mm。

5)电连接线长度正确,弧度、弛度符合标准,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满足带电距离要求。

除股道电连接外,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均压接成“S”形电连接。

6)压接使用生产厂家提供专业压接工具,液压泵的压力不小于70Mpa,点动液压钳压接力不小于24吨。

压接后线夹与承力索、接触线及软铜绞线间的滑动荷重不小于2.0KN。

7)不得随意搭配电动液压泵、压接钳、模具。

禁止使用不相对应的模具去压不对应的电连接线夹。

禁止承力索压接模具和接触线压接模具交叉使用。

8)全压接式电连接线夹要求预先计算准确,一次压接,压接后不可调整。

如需拆除电连接线夹,可采用专用拆卸工装模,或手工锯,不许采用电锯等大发热量拆除方法,以免损伤承力索。

拆卸时应时刻注意下模刃口的切入位置,防止意外损伤接触线或承力索。

5、电连接压接后检查项目:1)承力索线夹朝向是否正确,中间夹板朝向是否正确,压接后外观变形情况。

接触线线夹螺纹卡子穿向正确,是否出头,是否卡在线槽、压接后外观变形情况;2)安装位置正确,与温度变化的位置正确,电连接线弧度及预留量正确,压接时线夹接触面涂电力脂。

二、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压接要求:1、确保接触线线夹上的螺纹卡子两肢应稳固地卡在安装部位的接触线沟槽内,卡子的环扣背向行车方向(线头端部)卡子开口端外2-3mm。

不允许不露头,也不宜露头过多,电连接线在线夹外露大约10mm,不大于20mm。

安装正确错误按装电联接线未露头错误安装露头过长、散股2、压接时使用指定的液压工具,模具选用正确,必须用120型模具压接120mm、85mm接触线用电连接线夹,用150型模具压接150mm接触线电连接线夹。

3、在压接过程中,下模快将近接触到线夹前使用寸动(点动)加压,注意观察线夹在模具型腔中的前后、左右相对位置。

线夹必须在模具中间并左右对称,模具对称中心面与接触线、线夹的中心对称面重合一致,否则应移动、转动压接钳调整位置,防止导致偏压、伤线,影响压接效果甚至压接无效。

调整好位置后,应一直加压并观察模具闭合情况以及压力表,保证模具完全闭合且压力表指示不小于70Mpa,并不在上升时保持5秒中后卸压。

4、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压接效果检验、确认:(见附图)1)、线夹下部螺纹卡子必须在接触线槽中,与线槽契合的卡子必须保证平行压接于线槽内,不得出现一肢或者全部两肢跳出接触线的线槽。

出现任一肢跳出接触线的线槽即为不合格,应予以更换。

螺纹销出槽错误2)、检查卡子插入的深度,每套电连接线夹的螺纹卡子均应保证卡子从一端插入后,在另一端露头1-3mm,但不得大于3mm。

卡子不出头或插入过深(露头大于3mm)即为不合格,应予以更换。

螺纹销未露头错误螺纹销露头过长错误3)、检查压接偏斜程度:压偏的电连接线夹在线夹底部会出现单侧窄小直面,此直面的高度不得大于2mm,大于2mm的会影响线夹的机械性能,应及时更换。

4)检查压接后的线夹尺寸、高度:从接触线地面至线夹顶面的总高度尺寸150mm接触线时约为39-40mm,120mm的接触线时为37-38mm,85mm接触线时为35-36mm。

宽度:压接后的线夹的最大宽度为26-27mm。

不符合尺寸的应予以更换。

5)、检查压接后的电连接线夹不得出现裂纹。

一旦发现有裂纹应立即更换。

6)、检查电连接线与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压接孔内不允许存在塑料胶带等影响电气性能的夹杂物。

应确认压接压接孔内未压入(裹入)塑料胶带,如果发现有塑料胶带压入(裹入)线夹压接孔内,应予以更换。

里面有塑料袋错误压接三、承力索电连接线夹压接要求:承力索电连接线夹本体有两种,分为A型和B型;中加板分为A/B/C/D四种,f为软铜绞线(见下表)。

序号使用范围及型号组合关系线夹本体中夹板1 95/120f.95f/95f. B型 B2 70/95f.70/120f B型 C3 120f/120f A型 D4 95/95f A型 B注:表中95f、120f分别表示电连接线型号,120、95、70分别表示承力索型号。

表中标红是京九线采用型号。

1、中夹板的标识:安装时应保持中夹板在线夹的中间位置,标有“A/B/C/D”的一侧朝内,标有“95f”等标识的一次朝外。

打有标识一侧的圆弧分别与对应的线型配合,如斜面上打有“95f”一侧的圆弧与95电连接线配合,打有“120f”一侧的圆弧与120电连接线配合,如打有120的一侧与120型承力索配合。

正确2、承力索压接线夹带有沟槽(短边)的一边在直径较小的一侧,直径大的装在线夹本体长边一侧(无沟槽标记),但当承力索与电连接直径相差不多时,如(THM120与TJR95)应当将承力索THM120装在线夹长边一侧,电连接线TJR95装在短边一侧。

当JTMH120与TJR120连接时,因TJR120电连接线直径比JTMH120承力索大,长边侧应在TJR120电连接线侧。

穿入后的中夹板两端与线夹本体面平齐,中夹板圆弧应与相对的线索配合,并使打有型号标识的一侧朝外。

序号安装型式承力索在线夹侧电连接在线夹侧1 JTMH120与TJR95 长边侧短边侧2 JTMH95与TJR95 短边侧长边侧3 JTMH70与TJR95 短边侧长边侧表格中标红为京九线采用安装形式。

3、压接时使用指定的液压工具,模具选用正确,在压接股道电连接时,电连接线在线夹外露大约10mm,不大于20mm。

4、在压接过程中当下模块将近接触到线夹前使用寸动(点动)加压,注意观察线夹在模具型腔中的前后、左右相对位置。

线夹必须在模具中间并左右对称,模具对称中心面与承力索、线夹的中心对称面重合一致,否则应移动、转动压接钳调整位置,防止导致偏压、伤线,影响压接效果甚至压接无效。

在调整好位置后,应一直加压并观察模具闭合情况以及压力表,保证模具闭合且压力表指示不小于70Mpa 并不再上升时保持5秒钟后卸压。

5、承力索电连接线夹压接效果检查、确认:(1)、检查压接后的承力索线夹中板不得卡在线夹开口之间。

(2)、线夹不得有裂纹。

(3)、线索不得有松动。

(4)、压接接合处不得有胶带等绝缘夹杂物。

(5)、压接后夹板与开口闭合间不得夹线。

错误四、电联接破拆注意事项1、全压接式电连接线夹要求预先计算准确,一次压接,压接后不可调整。

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需要拆卸:压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安装位置需要变更的;发生事故,线夹损伤的;其它原因需要拆除的。

3、拆除电连接线夹可采用专用拆卸工装模,或手工锯,不许采用电锯等大发热量拆除方法,以免损伤导线。

4、利用专用拆卸工装的操作方法与压接相似,电动液压泵和配套液压钳一样,模具不同,模具和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5、将拆卸模装在液压钳上、按图示方式将需拆卸的线夹放在模具对应位置,启动电动液压泵,下模刃口移动,沿接触线外侧切开线夹一侧的卡口,从而使压接失效,线夹与接触线分离。

拆卸时应时刻注意下模刃口的切入位置,防止意外损伤接触线。

五、拆卸后重新压接需注意事项1.压接前须再次确认线夹与接触线、螺纹卡子、电连接线相互位置,露头合理。

2.在下模快将近接触到线夹前使用寸动(点动)加压,注意观察线夹在模具型腔中的前后、左右相对位置。

线夹必须在模具中间并左右对称,模具对称中心面与接触线、线夹的中心对称面重合一致,否则应移动、转动压接钳调整位置,防止导致偏压、伤线,影响压接效果甚至压接无效。

3.调整好位置后,应一直加压并观察模具闭合情况以及压力表,保证模具闭合且压力表指示不小于70Mpa,并不再上升时保持5秒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