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

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

史学通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班固《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完整的记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继承了《史记》以纪、传、表、志互相配合的体裁特点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

《汉书》具有博洽的特点,表现为它的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地理、民族、学术等等各方年的内容。

《汉书》由于受时代的影响,被深深打上了正宗观念和唯心主义的烙印。

一是宣扬君权神授二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可逾越。

2、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进行历史叙述的史书编纂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它吸收了编年体以时间为序,易于明了史事之间的联系和纪传体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有利于综合史实的优点和克服了编年体所记“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辨”和纪传体所述“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编纂史书的新体裁。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是,它所述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地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它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条理化、故事化,无论对于史书编纂还是对于历史理解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过,纪事本末体也有它自己的缺陷。

纪事本末体史书往往都是从编年体、纪传体史书改编而来,故其史料价值相对较小。

此外,纪事本末体还有其叙述不便的地方,如对于一些零散而又不易纳入某个标题下的史事,该体就很难加以叙述。

3、波利比阿:(BC201年~BC120年)著名的希腊史学家,著有通史20卷,现存前5卷及其与部分残片。

依照时间顺序,两个奥林匹亚之间的四年为一个时期,叙述自公元前264年到164年地中海地区的国际政治关系历史。

他严格区分历史和悲剧,认为在历史作品中,真是应当凌驾一切,艺术手段处于从属地位。

他强调历史家的直接观察和经验是最可靠的史料。

在引用文献时,提供文献的出处和存世情况。

注重探寻历史过程的因果关系。

波利比阿认为国家体制的演变是在原始君主制以后的六中制度的循环: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极端民主制(群氓统治)。

在这种循环中,杰出的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延缓特定政体的衰老和灭亡。

4、比昂多: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接触的历史学家,它运用罗马遗留的古物资料写成罗马三部曲,即《复兴的罗马》《著名的罗马》《胜利的罗马》。

《复兴的罗马》是历史地理和考古学的著作,《著名的罗马》是一部地理和历史词典,《胜利的罗马》则是运用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写成的罗马史,由此比昂多比成为“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另外,他在《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世纪”概念,注意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分阶段性。

5、孟德斯鸠: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理性主义史学家。

在《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两部书中,他分别从史学实证和哲学思辨两个层面探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此外,他还比较系统的阐释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但毕竟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注意从客观物质因素中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6、《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启蒙时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吉本的传世名著。

它以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为主题,主旨明确,结构严谨。

全书包括后期罗马帝国和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是一部体大思精的通史之作。

吉本撰写该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探寻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他在寻找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基础上,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

他以理性主义的态度和冷峻的笔调对基督教的愚昧主义、禁欲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和辛辣讽刺。

在该书的第15、16两章里,吉本从大量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进行了有力地批判,认为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违反人性,闭塞人的心智,这是与人的理性求知不相容的。

他是第一个从历史的角度而不是从神学的角度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历史学家。

《罗马帝国衰亡史》在历史编纂学方面显示出了严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

吉本的文笔优美,语言生动,使得《罗马帝国衰亡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什么历史和历史学历史从广义上将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从狭义上将是自文明产生以来人类与群体生存方式有关的重要经历,他是在时间一去不复返的轴线上展开的人类活动。

历史学: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历史的学问,是关于人类过去经历的专门化的人类认知体系,它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内省。

历史与历史学是有根本性的区别的。

从研究范围上看,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一切的总称,而历史学只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实的一门专门学科。

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历史一直存在着,但是历史学学的出现确实在人类发明了记载历史经历和历史知识的规则并自觉的追求关于历史的知识的时候,才作文一门学问真正形成。

从主客观上看,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实,是绝对客观的,但是历史学是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方法以及不完全的事实对过去的重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它只能无限接近事实却永远无法等同于事实。

历史与历史学也是有联系的。

历史学作为一门阐释过去历史的学科,一直尽最大的努力尝试重构过去,解释过去,这种历史认识是基于对历史事实与历史理论两个基础而得到发展的。

总之,历史是源,历史学是流。

因其历史的客观性才有历史学在此基础上的发掘;同样也因为历史学对过去的叙述、解释,才能是过去一去不复还的过去能为人们所记忆和理解。

2、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特征1,史学政治化史学政治化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

史官制度造成的官史学传统,导致中国古代史学的编撰主要以帝王、贵族的言行和有关王朝兴衰的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大事为核心内容。

中国史学的政治化不仅表现为历史记载的内容多为国家政事,而且还表现为史书在编撰体裁上,不是用帝王世系纪年,就是以帝王传记为中心。

2,史学的道德化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是史学道德化,即寓伦理、道德于史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惩恶扬善、褒是贬非来达到历史教化的目的。

【例如孔子作《春秋》可以看作中国史学道德化的一个典型,他修《春秋》,是想通过书乱世之史,以为天下后世定仪法、作劝诫,从而建设一个理想的新社会。

《春秋》之后,将伦理、道义寓于史著从而把史学道德化的倾向在中国古代史学中一直延续、未曾中断。

北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就是在继承《春秋》“史义”的基础上写成的。

】道德评价是史学参与现实的一种途径,是有政治文化与社会意义的,但是道德评价的尺度永远是主观的,道德化史学与史官相结合,是政治价值凸显于文化底蕴中。

3,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国古代盛行的一种关于历史变迁的理论,它认为社会历史的运动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

这是中国古人由于对历史运动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就参照自然现象的循环往复,而认为历史运动也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在国家历史变动的意义上注重历史的规律性,这种循环论只强调历史在政治交替中的循环往复,却忽视了社会其他因素的情况,如经济、文化的变化)4,经史结合经史结合,是指经学与史学相融合,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经,主要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六部书。

经史结合的论说,不仅从史料角度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而且也为阐发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经史合一、“六经皆史”的观念下,“六经”是先王的政典,是“切人事”的文献,是历史记录,人们因此可以将“六经”当作先王时期的重要史料来看待,故可以对先王时期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作出研究,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上古时期历史的认识。

此外,经史合一,也为史学研究讲求致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史既然是经,而经学向来都讲究经世济民,所以史学应该跟经学一样讲求经世致用。

(王阳明:“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史学因此极为彰显,也成为表达经典的工具,横在经学及上古经典精神的照耀下。

经学既然解决了人类观念的根本性问题,则史学思考不为史学关注)5,编纂学发达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可以从中国史书种类、数量的繁多以及史书编纂体裁的多样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说明。

有经传表志综合体。

从史学著述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史学著述可归于9类: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典志、方志、谱谍、传记、史评、目录。

3、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年鉴学派得名于1929年在法国创刊的一份杂志——《经济、社会史年鉴》(该刊1946年开始更名为《经济、社会、文明年鉴》),该刊的创始人是年鉴学派的第一代领袖人物吕西安·费弗尔(L. Febvre,1876—1956年)和马克·布洛赫(M. Bloch,1886—1944年)。

1、年鉴学派提倡总体史和跨学科研究的治史原则,强调“问题史学”。

这总体史应该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层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

但是,由于要反对传统史学的政治史研究倾向,年鉴学派第一代领导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社会的层次。

这种总体的历史,不仅是在空间上是整体的,在时间上也是整体的。

正是由于强调总体的历史观,才要求在研究方法上必须是综合的、跨学科的。

年鉴学派强调“问题史学”,注重“分析”、“提问”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

在历史研究中,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中是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历史学家工作的好坏同他所提出问题的质量高低有直接关系,因而,相对于历史客体而言,认识主体处于历史认识的核心地位。

2、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费弗尔、布洛赫认为,历史学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处于现实环境之中。

他们首先是现实的人,其次才是历史学家。

他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时代,其次才是自己时代以外的历史。

不过,历史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同时历史学家对现实了解的广度与深度,也会极大地制约他的史学研究。

3、作为年鉴学派的第二代领袖人物,布罗代尔(F. Braudel,1902—1985年)在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其长时段理论,《地中海》就体现了这一理论。

布罗代尔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换言之,历史时间可分为长、中、短三种不同的时段:所谓“短时段”,他瞬息万变,一掠而过,指的是传统史学领域中的一些突发性的事变。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只等起到极其微小的作用。

“中时段”以节奏较慢。

周期变化为特征。

他揭示一种较为开阔的时间度量,一种新的历史叙述方式随之产生,即所谓“情势”“周期”和“循环过程”的叙述方式。

中时段的历史构成的短时段中事件发生、发展的基础。

长时段以变化极其缓慢、时间跨度很大为基本特征,这是“一种缓慢地流逝、有时接近静止的时间”的运动,长时段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在这种“近乎静止”的历史时间段内,人们可以观察到人类历史严谨的深刻的内在运动。

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是他对历史认识自我深化的结果,也是年鉴学派史家在新的历史条件第 3 页共6 页下对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种更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