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审计学串讲讲义

最新审计学串讲讲义

审计学串讲讲义前言【字体:大中小】【打印】第一部分试题分析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合计题量20 20 2 2 1 3 38分值20 20 4 10 10 36 100二、课程内容概述本门课程共设十四章内容可归纳为4篇,也就是4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一)审计的概述,包括第一、二、三章相关内容;(二)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审计理论框架),包括第四、五、六、七、八章相关内容;(三)报表审计的实务操作,包括第九、十、十一章相关内容;(四)其他审计工作,包括第十二、十三、十四章相关内容。

其中,占分值较为突出的是第二、三部分内容,一般会涉及到70——80分的题量,但是仍以第二部分尤为重要。

该部分是整个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基础理论部分,也是其他审计工作的基础依据,所以报表审计的实务操作是要以本内容为指导来实施的。

因此,在多年审计自考试题中不难发现,虽然“案例分析题”的分值36分,但是其中直接涉及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就有一半分值。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选择题,分值在15分左右。

考试分值最低的部分是第四部分,一般只占到8分左右。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审计学》自考试题的出题理念是“全面掌握、重点学习”。

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相结合,做到“以理论引导实践”。

第一章绪论【字体:大中小】【打印】第二部分各篇内容的考试重点、难点第一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1.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私有制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

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管者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另一个客观条件。

二、官厅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我国最早审计的形式以及发展历程。

审计的最初形态是官厅审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审计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经设立负责审计的官员,称为宰夫。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督制度——上计制度。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我国的审计机构由“诸军诸司专勾司”更名为“审计院”,为“审计”一词的起源。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中央审计处”,南京的国民政府在1920年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三、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1.社会审计形式的产生标志。

1853年在苏格兰成立的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审计执业团体。

我国的社会审计起源于1918年。

谢霖在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社会审计组织——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第二节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一、审计的职能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的职能。

(一)经济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中缺少严格的客观标准和明确的非界限。

经济效益不具有监督的职能。

(二)经济评价(三)经济监证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指的是,通过鉴别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和有关资料的性质,然后作出书面证明。

社会审计是体现审计鉴证职能最明显的例子。

三、审计的作用(一)制约作用(二)促进作用(三)证明作用第三节审计的本质审计的本质、对象、目的、职能和作用。

一、审计的对象审计的对象是指审计所要审核检查的客体。

二、审计的目的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要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以及反映经济活动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做出判断。

三、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不受到外来或内在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一)不参与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二)与被审单位在经济上没有利害关系(三)与被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伦理上没有亲密关系审计是由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委托人三方面的关系人组成。

图1-1第二章审计的分类【字体:大中小】【打印】本章重点考虑选择或多选题审计的基本分类包括几种,区分各自目的和特点。

第一节审计的基本分类一、按照审计的内容分类(一)财政财务审计。

是指审计机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和反映其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进行的审计。

其目的主要是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包括财政和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

(二)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又可根据审查内容的不同分为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两个分支。

(三)财经法纪审计。

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部门对严重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所进行的专项审计。

进行财经法纪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财经法纪,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按照审计主体分类审计的其他分类有哪些,辨别其不同的适用范围。

(一)国家审计。

也称政府审计。

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

国家审计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法定审计,对于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被审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执行。

(二)社会审计。

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

1.审计的独立性。

2.审计的委托性。

3.审计的有偿性。

(三)内容审计。

1.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2.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3.审计目的的内向服务性。

4.审计时间和经常性和及时性。

第二节审计的其他分类一、按照审计工作进行的时间分类事中审计一般适用于内部审计。

事后审计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主要审计形式。

二、按照审计的范围分类审计按其范围分类,可分为全部审计和局部审计。

局部审计。

也称部分审计或专题(案)审计。

这类审计一般都有其特定的目的。

不定期审计。

根据司法机关的委托,对某项案件进行专案审查。

就地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和专题(案)审计。

就地审计按照不同的情况,又可分为:1.驻在审计。

2.巡回审计。

3.专程审计。

通知审计。

也称预告审计。

一般适用于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

不通知审计。

也称突击审计。

第三章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和审【字体:大中小】【打印】计准则第一节审计机构一、设置审计机构的原则(一)审计机构的设置必须保证其拥有较强的独立性(二)审计机构的设置必须保证其拥有较高的权威性二、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国家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审计监督权的机构,是实施国家审计的主体,它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性。

当前,世界各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按其组织形式和领导关系。

1.审计机构的类型:(一)属于议会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

如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

(二)属于政府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

如菲律宾。

(三)属于财政部领导的国家审计机关。

匈牙利和波兰等国。

2.国家审计机关的类型以及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

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分为国务院和地方两级。

我国最高国家审计机关设置在国务院,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审计长是审计署的行政首长。

我国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局,接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

三、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类型。

(一)由企业董事会或其所属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

(二)由企业总裁或总经理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

(三)由企业主管财务的副总裁或总会计师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

四、社会审计组织社会审计组织的特点以及我国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范围。

1981年1月1日上海成立了恢复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后的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上海会计师事务所。

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实施。

(一)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二)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三)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四)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

第二节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一、审计专业队伍的构成(一)国家审计人员(二)内部审计人员(三)社会审计人员二、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审计人员素质是指审计人员自身应达到的标准,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三、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职业道德是具有审计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是审计人员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1997年7月1日,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财政部批准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正式开始施行。

(一)一般原则1.独立原则。

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

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如与客户存在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应向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声明并实行回避。

(1)曾在委托单位任职,离职后未满两年的;(2)持有委托单位股票、债券或在委托单位有其他经济利益的;(3)与委托单位的负责人和主管人员、董事或委托事项的当事人有近亲关系的;(4)担任委托单位常年会计顾问或代为办理会计事项的;(5)其他为保持独立性而应回避的事项。

2.客观原则3.公正原则(二)专业胜任能力要求与技术规范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此外专业胜任能力不ㄆ谝笞⒉峄峒剖Σ坏贸邪觳荒苁と蔚囊滴窈椭葱幸滴窆讨杏Χ灾砣嗽钡墓ぷ鹘兄傅肌⒓喽胶图觳椤?BR> 技术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1.不得以其职业身份对未审计或其也未鉴证事项发表意见;2.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作出保证;3.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违反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相关技术规范的事项,应当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适当处理。

(三)对客户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对客户所负有的责任包括:1.按照业务约定履行对客户的责任,按时按质完成委托业务;2.对在执行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3.除有关法规允许的情形外,不得以或有收费形式为客户提供鉴证服务。

(四)对同行的责任3.会计师事务所不得雇用正在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不得以个人名义同时在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五)其他责任3.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

第三节审计准则一、审计准则的意义和作用审计准则的发展现状和作用。

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时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客观标准。

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正式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订。

1996年12月9日,审计署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的国家审计准则。

经财政部批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根据《注册会计师法》拟定的第一、第二、第三批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分别于1996年1月1日、1997年1月1日和1999年7月1日开始施行。

二、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基本内容我国社会审计准则的框架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一般准则(二)作业准则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3日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三)报告准则审计报告一般应在实施审计终了后15日内由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出。

(四)处理、处罚准则审计机构应当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日内,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并在此后的三个月内监督其采纳、执行情况。

三、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独立审计的基本准则;第二层次,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三层次,执业规范指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