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第一课时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属于必读
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外现代诗歌为主,单元主题是“情感和意象”。
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自
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
中所蕴含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首篇,有两个优势:一是承上启下的
作用。
上承初中的诗歌教学,而且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学生的认知由浅到深。
下启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为其他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情感
教育的优势。
高一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
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对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进行革命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优势
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诵读指定篇目的古典
诗词,能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
文学作品。
高中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诗歌的
能力。
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文体,语言精练具有表现力,在欣赏诗歌时,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丰富、补充诗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
意境。
根据教学大纲、新课标及教材的教学特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全诗,并背诵上片。
2、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3、学习景中寓情的表达技巧。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必经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同时,教学大纲要求培
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体会诗中壮丽广阔的秋景,从而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
依此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4、反复诵读,通过动词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
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依此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体会壮阔的秋景,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学习时要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
嚼品味,领会诗人炼字的技巧。
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具有文学意味
的具体形象。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
术表现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诗歌通常借助意境来表现。
通过意境,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意境是一个
抽象概念,很难把握。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
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依此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体味意境,探究壮丽的秋景中所蕴含的豪情。
二、说教法学法
①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
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点拨是
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同时,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②诗歌鉴赏的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在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意境。
③积极响应学生提倡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四步教学法。
根据以上三点,教法我采用朗读法、讲解法、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法,小
组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有预习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
一提到秋景,我们能想到的词的就是:萧瑟、肃杀、悲凉。
比如:万里悲
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但是有
一个人另辟蹊径,一反文人伤春悲秋的格调,赞秋气,赏秋景,他就是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一首赞秋赏秋的壮歌,初中学过他的《沁园春雪》,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他就
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现在,我们就走进他所描绘的秋景,感受他对秋的所思、
所想。
(二)检测预习(3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同时要学会利用多媒体资源,
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求课前预习,这些知识容易
简单,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自己展示交流,将自
己的预习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可以指正、补充。
1、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诗
歌和鉴赏诗词的金钥匙。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利于探究壮景和豪情之间的关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三)整体感知(5分)
学生诵读、教师指正读音。
听录音,掌握断句停顿。
语文课上应该书声琅琅,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取诗中信息,了解诗歌内容。
朗读采用“”三步朗
读法”。
1、音读:扫清文中的障碍,读准音律节奏。
2、意读:把握整体内容,明确文中形象。
3、情读: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词的上片(25)
1、指导朗读,读出壮景,读出豪情。
2、整体感知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景中寓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开头三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七句写景,最后三句小结。
3、赏景(多媒体展示图片,抛出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①一个“看“字统领了上片,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②作者用了怎样的词来描写这些景?
山: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林之密;
尽:染之透;
红:色彩亮丽红叶
江:漫,水之盛;色彩鲜艳
透:水之清;
碧:清澈见底绿水
舸:百,船之多;白帆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飞之矫健蓝天
鱼:翔,游之轻快
万物:竞,万物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③景是从哪些角度(视角)来写的?
远眺:群山近观:江中仰望:长空俯视:水底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④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多个角度,看到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⑤词中景和古人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了解诗人的博大情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古人笔下的秋景萧瑟、惨淡,情调悲凉,毛泽东笔下的景壮丽盎然。
一切
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是作者博大的胸怀、昂扬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⑥面对如画的秋景,作者想到了什么?
面对壮丽的山河,自然想到了主宰山河的主人,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
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这一问更是写出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
壮志。
(五)指导背诵(5分)“看”“怅”
(六)作业
1、背诵全诗
2、运用词中写景方法和景中寓情的手法写段300字的短篇。
四、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山上林(远眺)红
江中舸(近看)白
景情:谁主沉浮?
天上鹰(仰视)蓝
水底鱼(俯视)绿
板书要求设计简洁明了,体现课堂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赏析上阙的景
物描写,学习写景的方法,在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