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高三全国名校历史模拟试题专题考点分类汇编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5高三全国名校历史模拟试题专题考点分类汇编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5届湖北浠水县实验高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

其原因是①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②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③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④市镇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2015届浙江桐乡第一中学等四校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

”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①“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②“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③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④《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2015届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4.(2015届甘肃天水市秦安二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5.(2015届贵州遵义市航天高中高三上期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6.(2015届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7.(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8.(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属于首创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文字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9.(2015届浙江严州中学高三1月段测历史试卷)《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10.(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上期期末模拟联考历史试卷)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11.(2015届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认为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12.(2015届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13.(2015届山东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三1月检测历史试卷)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14.(2015届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三1月调研历史试卷)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15.(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上期期末模拟联考历史试卷)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

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16.(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 .君主集权加强B .皇权逐渐衰弱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17.(2015届陕西宝鸡中学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

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A. 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B. 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C. 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D.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8.(2015届四川省名校联盟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办事程序。

据此不能得出A .军机大臣奉旨笔录与传达B .办事程序较为严密C .军机大臣负责日常政务D .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19.(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A .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B .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 .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D .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20.(2015届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 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法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明 清 高层政区 州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二、非选择题21.(2015届四川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历史试卷)(24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

(4分)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4分)材料二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

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他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4分)材料三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

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

”,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

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

(2分)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

(4分)22.(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