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物毒理学第5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药物毒理学第5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坏死 形态学标志: 细胞肿胀、核解离、质膜碎裂及炎 症细胞迁入。 血清酶的测定
坏死模式: 1)灶状 2)带状 1带 少 3带(小叶中心区) 多 对乙酰氨基酚特异性地损伤3带肝细胞 3)全腺泡状(全小叶状)
肝损伤的有关机制
药物对肝细胞内细胞器的主要靶点:
(1)线粒体 (2)质膜:质膜起泡;如对乙酰氨基酚 (3)内质网:如对乙酰氨基酚 (4)细胞核:如黄曲霉素B、半乳糖胺 (5)溶酶体
图5-1 肝小叶模式图
图5-2 肝小叶微细结构
肝小叶 三区
门周区
肝腺泡 三带
1 2 3
带中区
小叶中心区
门管区
中央静脉
图5-3 肝小叶和肝腺泡简图
腺泡分带现象
1)肝细胞各组分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浓度梯度分布 肝细胞中氧浓度:1带>2带>3带; 胆盐浓度: 1带>2带>3带
2)肝细胞蛋白质水平沿腺泡分带呈 异质性分布。 1带谷胱甘肽含量高,该区主要作用 是脂肪酸氧化、糖原异生以及胆汁 分泌; 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 具有很强的脱氧化作用,是肝中毒 的主要靶位。
蛋白质合成
凝血因子 白蛋白 转运蛋白
胆红素和氨 类固醇激素 外源性化学物 胆汁酸依赖性食物脂质和维 生素摄取 胆红素与胆固醇 金属如铜、锰 外源化学物
出血 低蛋白血症、腹水 脂肪肝
黄疸、高血氨肝昏迷 男性第二性征丧失 药物代谢减低 脂肪泻、营养不良、维 生素缺乏 黄疸、高胆固醇血症 金属诱发的神经毒性 药物清除迟缓
四氯化碳、乙醇、丙戊酸钠 氯丙嗪、环孢素A、乙醇 阿莫西林、二苯氨基甲烷 乙醇、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维生素A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雄激素、黄曲霉素
(一)肝细胞死亡 (hepatocellular death)
(一)肝细胞死亡: 坏死 凋亡 1、坏死 A、表现:质膜碎裂及细胞碎片形成,坏死局部出现炎症。 B、生化:肝细胞酶逸出细胞外,测定血清酶水平了解药 物对肝脏的损伤。 C、范围:局限在特定区域 遍布于整个肝脏 D、后果:肝细胞再生能力强,可重建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若坏死过多,则可造成肝细胞衰竭和死亡。
鸟氨酸氨甲基转移酶 OCT
(二)形态评价 肝组织切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检查。
(三)血液试验 1.血清白蛋白 2.凝血酶原时间 3.血清胆红素 4.染料廓清试验 5.药物廓清试验 6.血清肝脏酶测定(表5-2)
表5-2 肝脏毒性的血清酶指标
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英文缩写 ALT 意义 主要存在于肝脏,升高主要反 映肝细胞损伤
生物转化与 解毒 胆汁形成与 排泄
(二)肝脏的血液循环
门静脉 肝动脉
营养物质
小叶间静脉 血窦 肝静脉 下腔静脉
O2
小叶间动脉
图5-1 肝小叶模式图
(三)胆汁形成
肝细胞 胆小管 肝管 Hering管 总肝管 小叶间胆管 总胆管
(四)肝脏的组织结构
肝小叶三区(图5-3)
小叶中心区: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位 带中区 门周区 肝腺泡三带(图5-3) 1带:与血液入口相邻(≈门周区) 2带 3带:与中央静脉相邻(≈小叶中心区)
第五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一、肝脏损伤的生理学 与形态学基础
(一)肝脏的功能 1)分泌胆汁 2)代谢功能 3)解毒功能
表5-1 肝脏的主要功能及功能障碍的后果
肝功能种类 营养稳态 颗粒滤过 例子 葡萄糖合成与储存 胆固醇摄取 肠道细菌产物,如内毒素 功能损害的后果 低血糖、意识模糊 高胆固醇血症 内毒素血症
肝内细胞
肝细胞:毒性化学物的主要靶点 内皮细胞 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 Ito细胞(星形细胞)
图5-4 肝血窦细胞简图
二、肝损伤类型
表5-2 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类型
肝损伤类型 典型药物或毒物
肝细胞死亡
脂肪肝 胆汁淤积 胆道损伤 肝硬化 血管损伤 肿瘤
对乙酰氨基酚、二甲基甲酰胺、 乙醇
(一)肝细胞死亡 (hepatocellular death)
死亡模式
1)凋亡(apoptosis) 2)坏死
凋亡 概念: 机体用于清除不再需要或不再有正常 功能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 形态学标志(与“坏死细胞”区 别): 细胞萎缩、核染色质密集、质膜保持 完整、形成凋亡小体及无炎症反应。
原因:
胆管系统完整性受损;胆汁形成与分 泌障碍 药物: 如氯丙嗪、雌激素、阿米替林、氨苄 西林、巴比妥类、卡马西平等
(四)血管损伤
•
肝静脉闭塞病变:双苄基异喹啉类 生物碱、达卡巴嗪、口服避孕药
肝紫癜:同化激素
•
(五)肝硬化 概念: 慢性肝损伤晚期,纤维组织逐渐增多, 肝脏微循环变形引起细胞缺氧并重 建,最终肝脏结构由纤维组织壁包 绕互连成为重建肝细胞结节。
肝细胞死亡可能的生化机制:
(1)脂质过氧化: 如乙醇、四氯化碳、可卡因
(2)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 如对乙酰氨基酚、可卡因
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机制
(图5-5) 细胞色素P450将其活化为N-乙酰 -对苯醌(NAPOI),后者可耗 竭谷胱甘肽或与肝蛋白结合, 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
图5-5 对乙酰氨基酚生物活化和肝毒性发生
有害因素:
长期饮酒;含砷的药物和甲氨蝶呤; 甲基多巴、呋喃妥因、异烟肼、双 氯芬酸(慢性活动性肝炎,如不及 时停药,也可导致肝硬化)
(六)肿瘤 有害因素: 亚硝酸盐、合成抗氧化剂、药酶诱导 剂如苯巴比妥等
三、肝损伤评价 (一)肝毒性综合征:恶心、呕吐、 乏力、压痛等。 如阿司匹林(瑞夷综合征):表现 为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
(3)钙内环境平衡失调 (4)免疫反应(图5-6) : 如氟烷、二氯芬酸; 共同特征:反复接触毒物(通常是药 物)形成了药物-蛋白质加合物
图5-6 免疫介导型肝损伤
(二)脂肪肝(fatty liver) 概念 脂质积聚含量超过总重量5%的肝脏 特点 肝急性中毒的常见反应; 可逆; 不引起肝细胞坏死
分、 丙戊酸钠等
脂肪变性原因
1)脂蛋白合成抑制 2)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结合降低 3)极低密度脂蛋白转运受干扰 4)脂质氧化损害 5)脂肪酸合成增加,如乙醇
脂肪变性部位
与药物引起坏死相似
磷脂变性
如胺碘酮、对氯苯丁胺等
(三)胆汁淤积(cholestasis) 概念: 胆汁生成量下降或胆汁中某一溶质分 泌障碍。 生化特征: 某些正常情况下在胆汁中浓缩的化合 物(尤其是胆盐和胆红素)的血清 含量升高。
对肝脏特异性相对小,升高主 要反映肝细胞损伤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碱性磷酸激酶
γ-谷氨酰转肽酶 5’-核苷酸酶 山梨醇脱氢酶
ALP
GGLP 5’ ND SDH
升高主要反映胆汁淤积等损伤
升高主要反映胆汁淤积等损伤 肝损伤也升高 升高主要反映胆汁淤积等损伤 对肝脏具有高度特异性,升高 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 对肝脏具有高度特异性,升高 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