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

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P13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1、彻底的批判精神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2)科学性:1、认识并利用规律2、深刻性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最高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近期理想(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P25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3)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2、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回答的重大问题)13、哲学世界观世界观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14、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15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是本原——本体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Materialism)和唯心主义(Idealism)两个基本派别。

16、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18、在世界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9、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物质形态个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原子部分共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共性20、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据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

”——恩格斯21、物质范畴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第一: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理解物质意义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意义2: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这一定义从个别中把握一般,既把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形态区别了开来,又找到了它们的联系。

意义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对多样的物质结构、形态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正确地把握了个性与共性,绝对于相对,暂时与永恒的关系.意义4:体现了唯物自然观和唯物历史观的统一。

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了彻底的唯物主义2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

23、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性1)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非物质的运动,设想非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所产生,这种从物质自身产生的运动必然要依赖于物质自身,任何形式的运动,包括人的思维都是某个具体物质的运动。

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实在基础。

24、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5、静止有三种基本情形就特定的运动形式而言未发生运动,但发生着其他形式的运动相对特定的参考系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但相对于其他参考系正在运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没有发生质变,但正在发生着量变2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夸大了相对静止则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27、两种错误倾向:1)形而上学不变论;2)相对主义诡辩论28、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生活的方式是实践,这是客观物质力量之间的交换,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既得的,不可随意选择的,集中表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9、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交往实践);3)科学实验30、实践是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也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3)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3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他们的焦点都围绕在:是否承认失误内部存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从而是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从而是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33、事物的普遍联系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

34、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1)注意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条件2)全面的观点分析事物(注重联系的多样性)3)整体的观点把握事物(注重事物的关联性)4)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5、事物的永恒发展联系是辩证法的起点,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又会使事物原有状态发生改变,这就是运动。

运动是事物存在的状态和方式变化是运动的具体方向和特征发展是变化中的向上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

36、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7、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38、判断新、旧事物标准:看某一事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9、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1)从环境看,新事物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历史条件。

2)从内容看,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根本的腐朽的消极的东西;继承了旧事物中仍然能适应新环境的合理的东西;产生了旧事物没有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

3)就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要求,“赢得了民心”。

40、事物发展的过程性过程是指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41、发展的观点:使思想认识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42、历史的观点: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去认识,尽量不用现在标准去衡量历史,保持历史的原貌。

4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的作用含义: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和倾向。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2)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否认矛盾。

基本属性: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同一性是相对的2)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对立。

斗争性是绝对的3)同一性和斗争性又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同一不是等同,是差异中的同一,而有差异就有斗争。

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同一中的相互依存、吸引、转化为斗争提供了基础、内容和方向。

4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共存才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2)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为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提供由此达彼的桥梁。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45、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发展1)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2)是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的决定力量。

46、矛盾两个属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斗争,又要看到统一。

47、矛盾的普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