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
《礼记》中的 “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 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 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
汉代把孔子删定或创作的典籍称为“经”,后学弟子对“经”的 解说则称为“传”或“记”如《毛诗诂训传》、《春秋左传》,《礼 记》 。
[1]记问,谓记诵古书以待学者之问。郑玄注:“记问谓豫诵杂难杂说, 至讲时为学者论之,此或时师不心解,或学者所未能问。” [2]听语,听学者所问之语。 [3]力,能力。句意谓学生的能力达不到自己发问。 [4]虽,即使。
良冶之子[1],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2]。始驾马者反 之,车在马前[3]。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1]。不善学者,师勤而 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2], 及其久也,相说以解。[4]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3]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第9段:学习的方法
记问之学[1],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2]!力不能问 [3],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4]。 【注释】
(五)学习礼记的意义
1、《礼记》这部书中,包含了丰富的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要想了 解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礼记》就必需要读。
2、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如《礼 运》、《王制》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大学》、《中庸》 等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教材中选的《学记》更是我国第一 部完整的教育理论专著;
2.“三礼”与宋代“四书”
“三礼” :是小戴本《礼记》与《周礼》、《仪礼》的合称,是东汉经学 大师郑玄为之作注之后出现的名称。
《礼记》的内容侧重于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 《周礼》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务,从而展开对社会政治制 度的设想。 《仪礼》记录的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
[1]虑宪,二字皆思虑之义。 [2]善良,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这里指贤人。 [3]謏闻,小有声名。謏,音xiǎo,小。 [4]就贤体远,谓礼贤德之士,体贴疏远之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 民,[1]教学为先。[2]《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3],其此之 谓乎![4]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反映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性质的著作。它 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 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一)《礼记》得名
《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 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
【注释】
[1]长善,增长美德。 第5段:学者四失及教者“长善救失”的思想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1],而知其美恶[2],然后能博喻[3],能 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4],能为长,然后能为 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 “三王四代唯其师[5]”,此之谓乎!
第6、7段:为师应具备的素质“博喻”,“择师”的重要性。
【注释】
[1]至学之难易,孙希旦《礼记集解》谓学者入道之深浅次第。 [2]美恶,谓学生资质差异。陈澔《礼记集说》谓“至学,至于学 也。钝者至之难,敏者至之易。质美者向道,不美者叛道。” [3]博喻,谓广泛利用各种知识而晓谕。意谓因材施教,不拘一途。 [4]长,一官之长。 [5]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四代,另加虞。
3、从《曲礼》、《少仪》、《内则》等篇章中,我们更能看到许多 日常生活中的小仪节,从而了解古代贵族成员之间相处的习惯和必须遵 守的规范。有些现在依然可以借鉴。由此真正可以印证我们是礼仪之邦 这句话。
4、其中的丧祭之礼,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珍贵文献。
贰
疏解《礼记》
(一)曲礼(选读)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30] 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31]是故圣 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1]旨,味美。 [2]至道,最好的学说、道理。 [3]困,阻碍,这里指学识不通达,尚未完全弄懂。 [4]自反,反躬自问。 [5]学学半,《说命下》作“敩学半”,敩,音xiào,教
第3段:“教学相长”的思想
古之教者,家有塾,[1]党有庠,[2]术有序[3],国有学[4]。 比年入学[5],中年考校[6]。一年视离经辨志[7],三年视敬业乐 群[8],五年视博习亲师[9],七年视论学取友[10],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11]强立而不反,[12]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 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3],此大学之道也。《记》曰 “蛾子时术之”[14],其此之谓乎!
大上贵德,[32]其次务施报。[3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 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34]虽负贩者,[35]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36]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37]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 必有业。
第10、11段:教的方法:因材施教、观摩和强化训练、循序渐进。
(二)《礼记》的作者
“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七十子后学”所记,是一 部出自于从先秦至汉代诸儒之手的著作,广泛汇集了研 究礼学,传讲礼经的诸多儒者的思想观点或主张。
(三)、礼记的流传
1. 成书
戴德《大戴礼记》(85篇——39篇) 戴圣《小戴礼记》(49篇)——《十三经注疏》 通行本(郑玄注、孔颖达疏) 初时西汉刘向收集《礼记》一百三十篇,后来学者加以综合简化,逐渐形成 了《礼记》的两种传本。其一是西汉戴德所辑,称为《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 篇,现存仅三十九篇,东汉后期已不再流行;其二是戴德之侄戴圣所辑,称为 《小戴礼记》,共有四十九篇,此即现在通行的《礼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四)、《礼记》分类
王文锦将其分为:
(1)对某项礼节予以专述。如《奔丧》,《投壶》,其体裁与《仪礼》 相近,是对《仪礼》的补充。
(2)直接解释,说明《仪礼》。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 《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它们分别解释、说明 《仪礼》中的《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 射礼》,《燕礼》,《丧服》诸篇,跟《仪礼》关系最为密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1]。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2]:当其为尸[3],则弗臣也; 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 师也。
第8段:尊师重道的思想
【注释】
[1]严师,谓尊敬老师。 [2]不臣于其臣,谓不以臣子之礼来对待臣子。 [3]尸,古代祭祀时代替死者受祭的人。 [4]诏,教导。 [5]北面,面向北。古礼,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 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
《曲礼》 进食禁忌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①饭,毋放饭②,毋流歠③,毋 咤食④,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 黍毋以箸,毋嚃羹⑤,毋絮羹⑥,毋刺齿,毋歠醢⑦。客絮羹, 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⑧。濡肉齿决,乾肉不齿决。 毋嘬炙⑨。
礼记 ·学记
酉 鸡
叁
贰
壹
《
疏
《
学
解
礼
记
《
记
》
学
》的Biblioteka 记概教》
说
育
思
想
目录
/contents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礼记》的概念、 成书过程、具体分类情况和学习的价值及意义。
二、疏解《礼记·学记》选段文意和《礼记·曲 礼》选段文意。掌握文章的基本内涵。
壹
《礼记》概说
一、《礼记》概说
[4]国有学,天子都城及诸侯国中的学校称为国学。教天子之子、诸侯之子、卿大夫 士之子与所升俊选之士。
[5]比年,每年。
[6]中年,间隔一年。考校,考查比较。校,音jiào。
[7]离经,谓点断经书句读。辨志,辨明志向。
[8]敬业乐群,谓专心学业,乐与朋友相切磋。 [9]博習,广泛地学习。 [10]论学,论说学问。 [11]知类,谓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推理。 [12]强立,遇事能明辨不疑。 [13]说,音yuè,后作“悦”。怀,归向。说服,即悦服,谓心悦诚服。 [14]蛾子,幼蚁。术, 学习。孔颖达疏:“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 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矣。”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 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曲礼上 进食之礼
凡进食之礼,左殽(yao)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醯xi酱处内,葱渿(xì)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 左朐( qú )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 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卒食,客自前跪,徹饭斋以授 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注释】
[1]君民,统治百姓。君,用为动词。 [2]教学,指教育。
[3]兑命,即《尚书》篇名《说命》,是殷高宗之臣傅说所作典常。兑, 通“说”,音yuè。“念终始典于学”为《说命下》文,为傅说勉励高宗 学习之语。典,经常。 [4]其,副词,大概。
第1、2段:明确肯定“学”(教育)的价值和巨大作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1]。虽有至道[2],弗学,不知其 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5],其此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