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摘要】近几年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汉阴县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积极探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社会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价值多元化思潮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家庭的幸福美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认真分析研究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原因,针对问题积极采取预防对策,加大打击力度,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文以汉阴县近四年发生的案件入手分析青少年犯罪,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一、汉阴县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对近四年汉阴县发生的案件情况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犯罪身份来看,未完成义务教育辍学在家的学生居多
经过统计,在72件123人青少年犯罪中,涉及此类学生案件52案101人,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和总人数的72%和82%。

(二)从犯罪性质看,以侵犯财产的盗窃、抢劫犯罪最为突出
许多涉案青少年贪吃享乐,从小摸到小偷开始,进而滑向犯罪的深渊。

近四年来,共受理青少年犯罪72案123人,其中涉及财产的盗窃和抢劫共51案80人,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和总人数的71%和65%。

(三)从犯罪形式上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增多
辍学青少年无所事是,浪迹街道,三五成群,拉帮结派进网吧、录像厅,观看不健康影片。

通过对近四年的青少年犯罪进行统计分析,共同犯罪有40案86人,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总件数和总人数的55%和60%。

(四)从作案手段上看,手段不断成熟,具有反侦查能力
有些青少年作案手段达到职能化、成熟化。

在作案前多次踩点、跟踪、摸底,然后周密策划,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

作案后又毁灭现场,销匿证据,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五)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偏低
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最多,占88%,社会危害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一是各种宣染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书籍、网络、音像资料充斥市场,污染社会;二是对管制刀具等控制不严,造成青少年可随意购买;三是法制宣传不力,实践中司法部门虽然也积极开展“送法下乡、送法上门、送法进校”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但力度不强,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当,会使青少年的心灵形成障碍,导致不正确的人生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家庭教育匮乏,造成子女法律意识淡漠;二是单亲家庭和父母外出务工等给青少年心灵造成伤害;三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造成一些青少年去偷、去抢;四是父母对孩子教育失当,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其自尊心,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其道德欠缺;五是父母不能很好履行监护义务,对子女关心不够,使子女孤独、自卑、怨恨、狂妄,走上犯罪道路。

(三)学校教育体制原因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是农村边远山区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法制教育。

对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动辄就是批评辱骂,变相体罚,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灵心,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丧失人生目标追求,走上犯罪道路。

(四)心理、生理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容易冲动狂妄,在一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容易产生突发性犯罪故意,或实施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一)合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经济差、父母离异、外出务工、不当的教育方法等是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应通过合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一是父母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二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三是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趋利避害远离犯罪的目的。

(二)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重要原因,应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公安、工商等加大对网吧的监管,规范网吧经营,构建绿色上网空间;二是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三是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青少年提供倾诉心声、情绪宣泄、心理疏导的场所。

(三)建立长效预防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司法机关应联合其他部门成立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领导小组。

根据青少年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坚持以教育为主,依法从轻或免予处罚。

社区应不定期地邀请法官、检察官以案说法,并通过录音、录相等途径尽可能扩大社区家庭的参与率,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以及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氛围,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守法意识。

(四)改变传统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坚持德才兼备,既重教书更重育人,引导其全面健康发展;二是重视法制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模拟法庭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五)明确责任主体,为无业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社区应加强辍学青少年归档统计和管理工作,劳动保障部门应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业务能力培训等手段,增强辍学少年的的法律意识,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对不能就业又无生活来源的外地青少年,应列为重点联系对象,给予教育、帮助和监管,公安、民政等部门应积极与其来源地联系,帮助他们返回家乡,预防其走上犯罪道路。

总之,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宇清.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策略[J].法制博览,2013,(03).
[2]朱毅敏.立足社区早期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构想和实践[J].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