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
课程类型:理论
总学时:48
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0
学分:3
适用对象:汽车运用与维修高职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本课程是高职学院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图示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绘图技能,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知识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图示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绘图技能。

2.掌握机械高级技师所需要的技术测量、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尺寸链和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具备从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中抽象、简化力学模型的能力,能够对简单工程结构和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4.掌握工程中常见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设计的基本方法。

5.掌握测量材料的力学性质、构件的应力及变形的基本方法。

6.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7.掌握一般机器中常用机构及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

8.掌握通用零部件的一般使用和维护知识;掌握有关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础知识,机械制造中毛坯成型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初步的力学分析、液压传动相关知识基本分析、及机械传动相关知识能力。

2.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识图基础知识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
第二节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零件表达方法
第四节零件图的画法
第五节常用零件的画法
第六节装配图
2.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及其有关规定。

(2)掌握正投影基础概念。

(3)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作图方法。

(4)掌握组合体视图的画法和尺寸标注。

(5)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体表达能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几何图形画法、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尺寸注法和画图步骤;立体表面上的点、线、面的投影;看组合体视图及尺寸标注;识读零件图;识读装配图。

难点:组合体的画法、看组合体视图、尺寸标注。

第二章极限与配合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基础知识
第二节极限与配合的有关术语及定义
第三节常用尺寸极限与配合的国家标准
第四节常用尺寸孔、轴极限与配合的选择
第五节大尺寸段孔轴的极限与配合
第六节小尺寸段孔轴的极限与配合
第七节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2.教学要求
(1)了解互换性的概述和国家标准。

(2)掌握光滑圆柱公差配合及其检测。

(3)掌握形位公差及其检测。

(4)掌握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5)掌握常见的公差及其检测。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滑圆柱公差配合及其检测,形位公差及其检测;常用标准件的公差配合及其检测。

难点:理解各种类型的公差配合检测原理。

第三章力学基础知识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力学基拙知识
第二节平面汇交力系
第三节力矩和力偶
第四节平面任意力系
第五节摩擦与润滑
2.教学要求
(1)掌握静定结构受力分析能力和内力图的绘制。

(2)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能力;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能力;基本的力学实验操作能力;工程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用解析法求解平面力系作用结果,掌握力平移的性质,轴向拉伸、压缩、剪切、挤压、扭转、弯曲的内力求解方法、应力应变强度条件应用。

难点:静力学公理的应用、力的分解及合成的应用,合力矩定理的应用,平衡条件的应用及平衡方程的建立,发生变形时内力分布规律的判断,应力与应变条件在实际受力中的应用。

第四章液压传动知识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液压泵
第三节液压控制阀及液压油
第四节液压基本回路
第五节辅助元件
第六节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第七节汽车常用液压系统
2.教学要求
(1)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

(2)液压元件、气动技术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特点、使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液压传动系统的相关计算、各种阀体的工作原理。

难点:液压系统基本回路及其在典型设备中的应用。

第五章机械传动知识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构及运动副
第二节带传动及链传动
第三节螺旋传动
第四节平面连杆及凸轮机构
第五节齿轮传动
2.教学要求
(1)掌握一般机器中常用机构及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

(2)掌握机械传动常见形式的工作原理、应用特点,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掌握轴系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场合。

(4)掌握通用零部件的一般使用和维护知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V带传动、螺旋传动、渐开线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的传动比计算、铰链四
杆机构的性质应用、轴的结构和分类、轴上零件的固定、滚动轴承。

难点:螺旋传动的应用、有关传动比的各种输出形式的计算问题、渐开线齿廓的性质、滚动轴承的选用。

第六章汽车常用材料
1.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第二节碳钢及合金钢
第三节钢的热处理
第四节汽车钣金常用金属材料
第五节其他非金属材料
2.教学要求
(1)了解金属材料的主要性能。

(2)掌握碳钢及合金钢的应用。

(3)了解钢的热处理方法。

(4)掌握汽车钣金常用金属材料的应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汽车钣金常用金属材料的应用。

难点:汽车钣金常用金属材料的应用。

四、实践环节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六、主要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
八、考核方式
1.作为专业基础模块课程,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

2.课程成绩按期末考试70%,平时作业30%计算。

九、教学参考资料
1.教材: 《汽车机械基础》(第2版) 黄勇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十三五”特色精品规划教材,ISBN:978-7-5640-3719-5
2.参考书:
(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测量》,周兆元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2)《机械制图》钱文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3)《金属工艺学》王英杰张芙丽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高职高专规划教)
(4)《工程力学》邱家俊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5)《液压与气压传动学习指导》国防工业出版社
课程标准制定人:
课程标准审定人:
制定日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