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4 知觉与个体决策.2010.11
04 知觉与个体决策.2010.11
控制点 稳定 内部的 成功 失败 外部的 成功 失败 能力
稳定程度 不稳定 努力
“我很聪明” 我很聪明” “我很笨” 我很笨”
任务的难度
“我下了功夫” 我下了功夫” “我实际上没下功夫” 我实际上没下功夫”
运气
“这很容易” 这很容易” “这太难了” 这太难了”
“我运气好” 我运气好” “我运气不好” 我运气不好”
/zongyi/20111008/05c3afe2641cab95.html
例二: 例二: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 来的志愿是当小丑。 来的志愿是当小丑。 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 :「胸无大志 中国的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 也!」 外国的老师则会说:「 :「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 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 界!」
观 察 解 释
High
区别性 个体 行为
外部 内部 外部 内部 内部 外部
Low
High
一致性
Low
归 因
High
一贯性
Low
区别性低,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可归为内因 区别性低,一致性低,一贯性高, 区别性高,一致性低,一贯性低, 区别性高,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可归为外因
归因失真(偏见) 失真(偏见)
二、满意决策模型(有限理性模型) 决策模 有限理性模型)
确定有做 决策的必 要 简化问题 找出有限 订出足够 出足够 找出有限 令人满 令人满意 的几个替 的准则 代方案 依各评 依各评估 令人足够 准则评估 满意的方 准则评估 满意的方 各方案 案是否存 否 在 扩大范围 再寻找其 他替代方 案
人常将自己的成功归因 人常将自己的成功归 內在因素, 于內在因素,而将失败 外在因素。 归因于外在因素。
(二)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
1971年韦纳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成 年韦纳提出,他认为, 年韦纳提出 可从两方面分析原因,内在还是外在的, 败,可从两方面分析原因,内在还是外在的, 稳定还是不稳定偶然发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 系程度。关于这些联系的程度, 系程度。关于这些联系的程度,经过研究后 发现:在通常的情况下, 发现:在通常的情况下,稳定的内在因素是 个人的能力, 个人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是工作任务的 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个人的努力, 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个人的努力,而 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来自个人的运气。 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来自个人的运气。
(一)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可能来自三个方面: 行为者主体,行为指向的对象, 行为者主体,行为指向的对象,行为发生的 情境。 情境。 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时的三个因素:区别性、 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时的三个因素:区别性、 一致性、 一致性、一贯性
1、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 判断他人行为时,往往会 他人行为时 我们在判断他人行为时,往往会 低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的影响力 低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而 高估內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高估內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自利服务偏见 2、自利服务偏见 (Self-Serving Bias)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三、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人们对个体的判断是基于对特定 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当我们观察某 一行为时, 一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内部原因还 是外部原因引起的。 是外部原因引起的。 在归因理论中,以哈罗德.凯利 凯利( 在归因理论中,以哈罗德 凯利(kelly)提 ) 出的三维归因理论影响最大。 三维归因理论影响最大 出的三维归因理论影响最大。
注 意
组 织
解 释
反 应
临近性 相似性 连续性 封闭性
三、知觉规则
相似律
临近律
连续律 闭锁律
四、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觉主体的特点 态度、需要、动机、兴趣、知识经验、期望等 态度、需要、动机、兴趣、知识经验、期望等 知觉对象的特点 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临近、类似 大小、背景、临近、 新奇、运动、 知觉情境: 知觉情境: 情境 时间;场合; 时间;
第三节 知觉与个体决策
当今,越来越多的组织授权于普通员工, 当今,越来越多的组织授权于普通员工,个 体决策是组织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决策是组织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 问题的确认还是基于信息加工所做决策的质 量都受到其知觉的影响。 量都受到其知觉的影响。 决策: 决策:为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可行方案中 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戴尔本和西蒙的经典研究
部门 销售部 生产部 会计部 其他部门 总计 管理人员 总人数 6 5 4 8 23 提到的人数 销售 5 1 3 1 10 组织整顿 人际关系 1 4 0 3 8 0 0 0 3 3
5.
6.
7. 8.
投射效应(projection) 用自身的想法、 投射效应(projection):用自身的想法、经验和态度去推 测他人在面临问题时的想法和态度, 测他人在面临问题时的想法和态度,从而把自身特点加于别 人的行为之上。 人的行为之上。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又称自我实现寓言,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又称自我实现寓言, 用于表示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 用于表示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进而 影响实际的行为结果。 影响实际的行为结果。 首因效应( impression):即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the first impression):即第一印象,第一次 交往中形成的印象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交往中形成的印象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 近因效应(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 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 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 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知觉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
面试:对比效应和首因效应容易发生。 面试:对比效应和首因效应容易发生。 绩效期望: 绩效期望:管理者对员工能力的预期的先入 之见。 之见。 绩效评估:主观印象很重要。 绩效评估:主观印象很重要。 印象管理:注重控制别组织)
理性决策模型: 一、理性决策模型:价值最大化
1. 界定问题所在 2. 确定决策标准 3. 给标准分配权重 4. 开发备选方案 5. 评估备选方案 6. 选择最佳方案
创造性的三要素模型
理性决策者需要创造性。 理性决策者需要创造性。 个体的创造性主要需要三个要素: 个体的创造性主要需要三个要素: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创造力基础 创造性的思维技能:具有内控、 创造性的思维技能:具有内控、独立等人格特 点,不同地看问题的视角等 内在的任务动机:热爱工作、接受挑战, 内在的任务动机:热爱工作、接受挑战,支持 性工作环境
四、知觉偏差
1. 选择性知觉(Selective Perception):在某一具体时 选择性知觉( Perception): ):在某一具体时 刻我们只是根据自身知识经验有选择地提取对象的相关特 征形成判断。 征形成判断。 2. 晕轮效应(Halo Effect):根据个体的某项特征,来形 晕轮效应( Effect):根据个体的某项特征, ):根据个体的某项特征 成其总体印象和推断其整体评价。 成其总体印象和推断其整体评价。 3.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一组知觉对象在某个方 对比效应( Effect): ):一组知觉对象在某个方 面额正上如果具有明显的差异, 面额正上如果具有明显的差异,那么人们对这些方面的评 价容易受到相近对象特征的相互影响。 价容易受到相近对象特征的相互影响。 4.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基于他人归属的群体特征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来判断他人。 来判断他人。
第二节 知觉理论与偏差
一、社会知觉
1、涵义 : 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 、 团体和组织 、 涵义: 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 特 性 的 知 觉 。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布 鲁 纳 ( J·Bruner ) 1947年首先提出 1947年首先提出。 年首先提出。 2、种类: 、种类: 他人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自我知觉 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区别性(Distinctiveness): shows different behavior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一致性(Consensus): response is the same as others to same situation. •一贯性(Consistency): responds in the same way over time.
关上你的心扉,世界将会一片空白! ——井植熏《我和三洋》
Lecture 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决策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第二节 知觉理论与偏差 第三节 知觉与个体决策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知觉定义: 知觉定义: 知觉: 知觉:个体对自己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 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印象的过程。 是一种程序,经由此程序,人们将感官所接收 是一种程序, 由此程序, 们将感官所接收 的印象予以组织及解释 使外在环境富有意义 组织及解释, 环境富有意义。 的印象予以组织及解释,使外在环境富有意义。 知觉的重要性 重要性: 知觉的重要性: 因为:人们的行为是基于他们对现实的认知, 人们的行为是基于他们对现实的认知, 而非事实本身。 而非事实本身。
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知觉鸿沟
承认的形式 特权 更多的责任 拍打后背 真诚的奖励 上司对频率的 知觉( 知觉(%) 52 48 82 80 下属对频率的 知觉( 知觉(%) 14 10 13 14 9 5